90年前,日本人将一种毒草带到中国,并大面积种植,泛滥成灾后差点导致我国农作物绝收,相关部门耗资2亿,都拿它没办法,万万没想到,这么难缠的植物,最终竟然被一小虫子消灭!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烽火中,一种来自遥远南美洲的植物,被侵略者带到了中国,这种名叫水花生,也叫空心莲子草的植物,最初的任务很单纯:解决日军战马的口粮问题。 水花生的书名叫“空心莲子草”,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别名,有叫“水花生”,有叫“革命草”的,湖南人大部分人叫它“水苋菜”或“革命草”这两种别名。 这种草的生命顽固强度到了开花结籽后种子随水随风漂泊后落地生根发芽长成一大片该植物,它的根茎只要有一个枝节埋在土地下几十公分上米的深度它都能慢慢的长出土面根叶茂盛长成一大片。 就是把它喂养的牲猪生吃后在猪的肚子里变成了猪粪排出体外遇水又可以复活生根发芽长成一大片,就是人工干预把它扯拨出来随便丢在一旁,只要它沾地遇水又能成活,要想让它彻底除根除非是把它晒干用火烧成灰烬才能真正的除草终结! 他们最早在上海郊区种下了这批特殊的“军粮”,谁也没想到,这竟为一片土地埋下了一颗生态炸弹,有说法指出,当战局扭转,侵略者败退时,曾刻意沿途播撒它的种子,企图用这种方式毁掉中国的农业,把它变成一件阴险的“生态武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老百姓连温饱都是个大问题,这时候水花生那疯长的劲头,反而成了一种优点,它产量高,长得快,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东西的嫩叶不仅人能吃,还能喂猪喂牛。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摇身一变成了“救命草”,农村家家户户都去割水花生喂猪,既省钱又能让猪长得壮实,一位奶奶回忆,1960年那会儿,家里养的猪就是靠着水花生才活下来的,于是它被当成优质饲料和绿肥,推广到了全国二十多个省。 可好景不长,这份“恩赐”很快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水花生生命力强得可怕,根茎断成一截就能长出新的一棵,种子飘在水上就能发芽,不管水里还是旱地,它都能扎下根来,在中国又几乎没有天敌。 一场生态灾难就此拉开序幕,农田里,它和庄稼抢地盘、抢养分,根系蛮横地挤走作物,不及时清理就可能颗粒无收,水稻田里更是重灾区,水稻产量能被它挤掉一半还多。 水里更恐怖,它密密麻麻地铺满整个水面,阳光都透不进去,水体无法正常交换,慢慢缺氧、发臭,鱼虾螃蟹大面积死亡,好好的湖泊就这么一步步走向沼泽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治理水花生的战斗打响了,但过程异常艰难,湖北成了重灾区,到2007年至2010年间,分布面积一度高达300多万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治理花费接近两亿元。 2009年,洪湖爆发水花生危机,水面上漂浮着数百个大大小小的“绿岛”,最大的一个足足有上万亩,船根本开不进去,渔民只能绕着走,2013年,咸宁市的向阳湖也遭了殃,有渔民一户就损失了六万多斤鱼、两千多斤蟹苗。 为了除掉这“害草”,人们想尽了办法。人工打捞、机械粉碎,花钱不少,但效果很差,这东西越捞越多,断掉的茎秆反而成了新的繁殖体,用除草剂吧,又会把水里其他有益的植物一起毒死,还污染环境,水花生自己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从80年代到2000年,超过两亿的治理费投进去,连个响都没听到。 就在人们快要绝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1986年,中科院的专家在水花生的老家南美洲,终于找到了它的克星,一种叫水花生叶甲的小虫子,国内的植物保护专家李明山和昆虫学家张晓红等人,也通过研究锁定了它。 这种虫子只有米粒大小,黑褐色,长得毫不起眼,却是个“专一”的吃货,一辈子只吃水花生,科学家们非常谨慎,在实验室里做了整整三年的试验,确认它对红薯叶这类相似的作物都毫无兴趣,这才放下心来。 叶甲的幼虫一天能啃掉好几片叶子,成虫则把卵产在水花生的茎秆里,孵化出的小幼虫就从内部开始啃食,让水花生从里到外枯萎死去,1989年,第一批“虫虫特工队”被投放到江苏。 2009年,在水花生泛滥的洪湖,三万多只叶甲被释放出去,效果出奇地好,不到三个月,水花生的嚣张气焰就被压了下去,到了第二年夏天,曾经被绿毯覆盖的水面,又恢复了清澈。 但新问题又来了,叶甲怕冷,在湖北这种冬天比较冷的地方,大部分虫卵和幼虫都熬不过去,第二年春天就没足够“兵力”了,2010年,在原农业部的支持下,湖北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叶甲越冬繁育基地,用温室大棚技术帮它们过冬,春天再放出去。 这个办法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2013年,荆州一个基地引进的5000只叶甲,到了第二年夏天,就在短短15天内,吃光了两万多亩水花生。 一场耗费了巨额资金和无数人精力的生态战争,最终被一只小小的虫子画上了句号,水花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外来物种入侵有多可怕,也让我们看到,用自然的方法去解决自然的问题,往往比蛮力更有效。
90年前,日本人将一种毒草带到中国,并大面积种植,泛滥成灾后差点导致我国农作物绝
云云聊聊娱
2025-09-09 19:35: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