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年,后主刘禅下诏追谥已故功臣,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在列,偏偏漏掉了赵云。这引起了朝堂的不满,有好几个大臣进言,请求追谥赵云。 当内侍尖细却清亮的嗓音在殿内响起,逐一念出受谥者的名字与封号时,朝堂很快起了骚动 。 关羽获谥壮缪侯,张飞得封桓侯,马超授威侯,黄忠赐刚侯,就连战死雒城的谋士庞统,也被追赠靖侯。 可直到诏书念完最后一个字,赵云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 侍中廖立迈步出列,躬身对着龙椅上的刘禅高声奏道:“陛下!子龙将军数十年来南征北战,如今朝廷追谥功臣,满朝文武皆以为子龙将军必在其列,可名单之上却无其名。” 廖立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附和之声四起。就连平日里谨小慎微、从不轻易表态的光禄大夫谯周,也缓缓出列说道:“追谥之事关乎朝廷信誉,还望陛下三思。” 面对满朝文武的集体进言,刘禅坐在龙椅上,心中泛起了波澜。 刘禅并非真的忘了赵云的功绩,只是在最初拟定名单时,他有自己不得不考虑的政治权衡。 关羽与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自桃园结盟起便生死相随,在蜀汉军民心中,他们早已是 “忠义” 的象征。追谥二人,既能安抚跟随先帝刘备多年的旧部,也能凝聚人心。 马超出身凉州豪强马家,当年他率部归附刘备,不仅为蜀汉带来了精锐的凉州骑兵,更让蜀汉在西北凉州一带的影响力大幅提升,追谥马超,是为了拉拢凉州势力,稳固蜀汉西北边境。 黄忠虽年近六旬才归顺刘备,却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为蜀汉夺取汉中立下头功,追谥这位老将,是对军中功勋元老的肯定,也能安抚老将群体。 庞统则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之一,为夺取西川献上 “上中下三策”,最终却不幸战死,追谥庞统,也是对文臣集团的慰藉。 反观赵云,虽功绩卓著,却始终保持着低调谦和的态度。他没有关羽、张飞那般 “兄弟情分”,没有马超那般显赫的家族背景,也没有黄忠那般 “一战封神” 的标志性战功,更从未在朝中拉帮结派,始终是 “孤臣” 姿态。 在刘禅看来,赵云的 “无派系” 让他成了暂时可以 “暂缓” 的人选,毕竟当时蜀汉内部派系错综复杂,荆州派、益州本土派、东州派相互牵制,他需要优先通过追谥安抚那些能直接影响政局的势力。 可刘禅万万没料到,满朝文武会为赵云如此齐心进言,这让他猛然意识到,赵云此人早已超越了派系之争,成了朝堂上下共同认可的 “忠义标杆”。 于是,在景耀四年初春,距离第一次追谥仅半年后,刘禅再次下诏,这份诏书中专门提及了赵云:“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诏书中,不仅肯定了赵云的功绩,更直白地提及 “朕以幼冲,赖恃忠顺”,间接承认了赵云的救命之恩,也给了满朝文武一个明确的答复。 诏书下达后,大将军姜维立刻牵头召集三公九卿与军中将领,共同商议赵云的谥号。 姜维曾与赵云一同参加北伐,对赵云的为人与战功极为了解。 姜维的提议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了一片赞同之声。司徒许靖、司空谯周等老臣纷纷点头,军中将领更是一致认可。 刘禅接到商议结果后,很快便下诏批准,正式追谥赵云为 “顺平侯”。此时距离赵云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二年。 “顺平侯” 这个谥号,精准地勾勒出了赵云的一生:“顺” 是他对君主的忠顺、对下属的慈顺,“平” 是他平定祸乱的功绩、处事沉稳的态度。 这场历时半年的追谥风波,看似只是一次对功臣的荣誉授予,实则折射出蜀汉后期复杂的生态 。 刘禅的最初决策,是对各方势力的平衡与妥协;百官的集体进言,是对 “忠义” 的坚守与认同;而赵云最终获谥,更是 “公道自在人心” 的最好印证。
三国十杆枪,蜀汉占据前三强。第十把枪:张绣绰号“北地枪王”,跟名将赵云师出
【10评论】【18点赞】
iscking
关张属于元老派,又都是长期独立带兵在外作战的军方代表。马超既是汉朝正统大臣出身又是汉边军门阀代表,黄忠荆州军代表,又有临阵斩杀敌方军队二把手的显赫战绩。赵云……单独领军战绩很少,早年又常年干的大保镖活。确实没办法和上面几个同列。实际上如魏延没有出事才更合适跟着前面几个被追封
暗影中的叹息
瞎编乱造,廖立在刘禅登基当年就被贬为庶人,在诸葛去世后没多久也死了,在朝堂上说话的是鬼吗?姜维是诸葛第一次北伐收服的魏将,赵云第一次北伐后次年就病逝,姜维根本没有和赵云共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