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张自忠将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军职最高指挥官,实际上除了张自忠将军以外,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还牺牲了一位集团军总司令,他就是李家钰。 李家钰去世那年只有52岁,1944年,在河南即将全面溃败的豫中战场上,前线大军的指挥全乱了套,不少手握重兵的长官早已弃阵东逃,各路队伍像没头苍蝇一样往西撤退。 就在众人畏缩犹豫的时候,李家钰被大家临时推出来担起总指挥。他没有选择轻松地保存部队,自告奋勇承担最危险的位置,带着队伍走在最中间,掩护其他部队撤离。 他当时已经粮弹两空,士兵都是饿着肚子硬撑。甚至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他还在严格执行军纪,有人抢了老百姓的东西,当场军法执行,生怕抗日的名声因为纪律败光。 最后日军突然从周围小山包杀下来,李家钰带着仅有的护卫还在拼死抵抗,转眼间中弹倒下。 后来士兵们冒险抢回他的遗体,看见这位总司令身上全是枪眼,血染透衣服和鞋,不禁热泪直流。这一幕成了中国抗战历史上少见的“集团军主官阵亡”事件。 李家钰其实一开始就是靠胆子和本事混出来的,他来自四川蒲江,很早就在川军里服役。1925年军阀混战时,他靠着敢闯敢拼,慢慢拿下当地几座要地。 和那会儿常见的那些讲排场、嗜好烟酒的军阀比起来,李家钰是个另类。他不抽大烟,不泡戏园子,还经常自己督察,严禁手下乱吃乱喝。 等地方稳定后,他修路办学,干脆把整队军官扭成了“自家班底”,选拔军事学校毕业生,硬生生熬成一股“进步派”。别看四川当时军政混乱,他倒是能守土安民做点实事。 1935年,蒋介石大兵入川,整顿地方势力。李家钰的队伍直接被削弱,从原来的十八个团压缩成瘦瘦一个师,被调到西昌,有点像被流放。 很多人这时候都会偃旗息鼓,但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李家钰果断向南京请战,还亲自带头把全部家底拉出来参战,这种全国罕见的举动,在当时那些善于保存实力的地方军阀中更显得难能可贵。 他带的部队虽然装备简陋,战斗意志却不打折扣,1937年底在山西南部战线收复了不少县城,还打出了对日军伤亡成百上千的成绩。 不仅如此,李家钰在国共合作抗战期间和八路军的关系也相当紧密。 刘伯承回队时在他的部队住了好多天,他不但热情款待还请刘伯承给自己的军官讲游击战术,手下军官也频频向八路军取经,还时常配合他们共同作战。后来,朱德过境时,他还派部队专程迎接和提供护卫。 用今天的话讲,这位国民党主将不仅演练示范了和不同阵营团结抗战,还带着兄弟们共同进步。 也许正是这样正派和独立的作风,李家钰在自己家里也讲原则。 母亲在世时,他坚持家教,他的夫人和儿子后来索性把家中在遂宁的房子、田产、仓库等一股脑捐为公益,公私分明严守底线。 这些东西至今还在档案馆里作证。孩子们想享受一点小特权,比如开自家车去看电影,他都觉得抗战年代汽油太宝贵,坚决不同意,教出来的后代也没养成公子脾气。 这些年李家钰其实也有过辉煌,四川军阀混战那会儿混成一方诸侯;也曾遭受排挤,最落魄时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可他心里没有气馁,一有机会抗战又敢于担责。在地方任上,民生优先,到了国家有难,更是毫不犹豫把全部身家押上前线。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答案其实很难。 李家钰死后,他的壮烈并没有被遗忘,国民政府后来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几十年后又由民政部认定为革命烈士,列进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可他留下的故事更打动人:明明是最有权力保存自己实力和利益的时候,他却选择守土尽责、作战不退,还在溃败中严明军纪。 李家钰既不是那种只会冲锋的匹夫,也没有把自己的功绩挂在嘴边。他那种既有本事又有格局,抗战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才是真正能留在历史里的东西。 哪怕过去了那么多年,每次提到抗战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将军,李家钰这个名字都值得再被提一回。
很多人都认为张自忠将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军职最高指挥官,实际上除了张
古木过去
2025-09-07 11:40:03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