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的演员阵容看似强大,云集了宁理、童瑶、刘奕君等实力派。 剧情以上海一栋老洋房为背景,试图串联起1930年代、1950年代和1990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故事,讲述三代女性的奋斗史。 然而,其呈现效果却与宏大构想相去甚远。 观众们最先吐槽的是该剧廉价的质感。 许多眼尖的观众一眼就认出,剧中所谓的“民国街景”不过是横店影视城里那条被各种剧组用烂了的“批发”老街道,电线杆、黄包车和店铺招牌都透着一股十年前的老旧配置感。 加上过度使用的滤镜,有网友辛辣评价“这布景糊得连《金粉世家》的边角料都不如”。 台词方面的“水土不服”也同样明显。 一个讲述老上海故事的作品,主角们却操着一口京片子,这种突兀感让观众频频出戏。 尤其是丞磊饰演的律师程敖,一开口就被网友调侃像是“穿越版的《小时代》”。 剧情方面更是被指老套到了极致。 林允饰演的海归千金,回国就遭遇了“扶哥魔”的套路剧情,需要为败家哥哥抵押祖宅欠下的高利贷而被迫考虑嫁入豪门。 这种“卖妹还债”的桥段让网友直呼:“2025年了还玩这套? 编剧怕不是清朝穿越来的”。 演员的表演成为了该剧最大的争议点,评价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宁理饰演的黑帮大佬曾培德被公认为全剧的“演技担当”,他将江湖大哥的狠辣与家国大义的柔情拿捏得恰到好处,一个抬眼就充满了压迫感。 刘奕君的表演也一如既往地稳定,被认可为能够将不同角色演绎得各具特点,不会让人感到同质化。 然而,丞磊的表现却成为了众矢之的。 他饰演的精英律师程敖,本应是一个表面帮派律师、内心明辨是非的复杂角色。 但观众看到的却是他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仿佛优先考虑如何保持“我最帅”的姿态。 有场他去收债的戏,本意是演出威逼感,结果被观众吐槽为“瞪着死鱼眼、演戏全靠装”。 许多批评指向他偶像包袱过重,表演过于紧绷和不自然。 即便在需要表现紧张的戏份中,他过于用力的呼吸导致鼻孔频繁翕动,这种不协调的细节反而让观众更加出戏。 与他搭戏的林允甚至收获了一些对其演技进步的认可,这在丞磊的对比下显得尤为讽刺。 密集播出不仅带来了观众的审美疲劳,更暴露了丞磊表演上的模式化问题。 在《与晋长安》中,他本应演绎出角色冷酷决绝和温柔深情的不同层面,但观众反馈其表演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挖掘角色内心。 更致命的是,即便一人分饰三角,这三个角色却被他演得如同“同一个人”,说话语气、表情管理乃至眼神情绪都缺乏根本区别。 丞磊并非科班出身,他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因一次偶然机会被导演相中而进入演艺圈。 他从短剧演员起步,2022年凭借短剧《虚颜》中的护国大将军萧寒声角色首次走入大众视野。 自《云之羽》后,丞磊的表演似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 观众批评他的表演缺乏情感流露,像个“没有感情的表演机器”,无论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惊讶,表情都如同被冻住一般,永远只有一个模式。 在与宁理等戏骨的对戏中,这种差距被无限放大。 当宁理语重心长地问他“怕不怕被人说亲共”时,宁理嘴角带笑眼里满是关心,而丞磊只是低着头,声音平平,眼里没什么情绪。 一批被称为“戏混子”的演员依靠流量、网红热度或资本扶持,总能拿到别人抢破头的优质资源,但交出的表演却屡屡令人失望。 刘宇宁在《折腰》、《一念关山》、《书卷一梦》等大制作中的表演被吐槽“面瘫”和“眼神放空”,与迪丽热巴、刘诗诗等搭档时被指完全接不住戏。 李嘉琪(辣目洋子)则被指演技越来越“套路化”,无论在《六姊妹》中饰演活泼小妹,还是在《与凤行》中饰演高贵神女,都演得如同“市井大妈”或“搞笑女”,完全融入不了角色。 这些演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拿着高片酬,占着好资源,却不用心演戏。 资本要的是快速获利,往往只注重演员的商业价值,而非其演技和文化素养的真正培养。 这导致部分流量演员拍戏时台词念数字、表情单一、动作僵硬,抠图、替身等现象屡见不鲜。 《足迹》本质上是资本对丞磊商业价值的一次“压力测试”。 但密集排播、零宣发、题材错配三重作用下,即便剧集本身质量尚可,也难以扭转“扑街”的结局。 观众不是不允许演员有进步的空间,而是讨厌那些“戏混子”拿着高片酬,占着好资源,却不用心演戏,把好好的剧本毁了。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割韭菜”的套路早已行不通了。 娱乐圈不缺长得好看的人,也不缺有热度的人,缺的是能好好演戏的人。#足迹电视剧# #秋日生活打卡季#
《足迹》的演员阵容看似强大,云集了宁理、童瑶、刘奕君等实力派。剧情以上海一栋老
娱乐卫星站
2025-09-06 21:58:04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