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活|1950年代
佳先生文史
2025-09-05 04:09:24
1950年8月1日,末代皇帝与其他伪满洲国263名战犯,在绥芬河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三天后,溥仪被押到抚顺,此后十年,他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劳动改造,编号是981,那年44岁。
资料介绍:溥仪在战犯管理所一直吃小灶,小灶的伙食远高于中灶和大灶。每日的主食包括细粮一斤半,豆油7钱,菜金15400元(第一套人民币),小灶之外,还有厨师专门为他做适合口味的饭菜。
而在服饰、舍监、医疗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也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可即便各方面都得到了“优待”,溥仪在管理所依旧很不适应。他最大的不适应是没有人伺候他了,穿衣服、穿鞋子、洗衣服、补袜子都得他自己来。
管理所不得不将他和家人关押在一处,帮助他学习生活自理。直到各种生活常识学得差不多以后,溥仪才再度回到自己的房间。和其他战犯一样,溥仪在战犯管理所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作息非常固定,以至于无数年后,溥仪依旧能背出他当时的作息时间表:“6:00 起床(夏季提前半小时)、早操、打扫;7:30 早饭;8:00-12:00 政治理论学习;12:00 午饭(夏季午睡一小时);1:30-5:30劳动;6:00 晚饭;7:00自由活动(包括文娱活动);9:30入寝”
这个时间表里,最让溥仪头疼的是“劳动”,对于生活自理都觉得吃力的溥仪而言,劳动几乎等于要了他的命了。溥仪头一次觉得“劳动”要命,是他被安排糊铅笔盒时。每次糊纸盒时,他不是糊的形状不好,就是把商标粘倒,有时还会导致糊得不匀而出现皱纹和气泡。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