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了! 9月4日,CME“美联储观察”称: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飙到了96.6%,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只剩3.4%。 这场降息预期的升温,其实早有苗头,9月3日,美联储内部上演了一出“鹰派转鸽”的大戏。 向来以强硬抗通胀著称的圣路易斯联储主席穆萨莱姆,突然改口说:“现在劳动力市场风险越来越大,要是就业市场恶化,速度会比我们想象得快得多,”他还承认,过去两个月自己太担心通胀了,现在得把注意力转到失业率上。 更让人意外的是美联储理事沃勒的表态,这位“抗通胀斗士”在接受采访时直接说:“9月必须降息,未来3到6个月可能还得降好几次,”他还透露了一个关键数据:现在基准利率还在3%以上,比中性利率高,说明货币政策还是偏紧的。 同一天,美联储发布官员讲话与《褐皮书》,报告表明,美国就业市场整体陷入停滞,11个地区就业水平大体持平。建筑行业因移民工人匮乏遭遇用工荒,7月职位空缺数降至10个月以来的最低值。 物价态势有别,10个地区物价呈轻微上扬,而原材料价格受关税影响渐弱,消费端显疲软,各地区居民支出持平或下滑,因工资增速难追物价涨幅,民众纷纷缩减开支。 这份报告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联储的难题:通胀虽然还没完全降下来,但关税带来的“一次性涨价”效应正在消失,而就业市场从“过热”转向“降温”的风险却在急剧上升。 就像摩根士丹利的专家说的:降息的大门已经开了,但降多少,得看就业市场恶化得有多快,以及通胀会不会反弹。 美联储降息预期一升温,全球外汇市场立马“地震”,美国银行的外汇团队预测:到年底,欧元兑美元可能涨到1.20,明年年底甚至能冲到1.25,他们给出了两个理由: 第一,美国政府一直在给美联储施压要求降息,这让大家担心美联储的独立性,美元自然就不那么吃香了。 第二,德国打算通过财政刺激缩小和美国的经济差距,再加上美欧贸易协议可能达成,欧元区经济有望复苏。 9月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涨56点,达到近三个月最高水平,市场分析指出,若美联储在9月实施降息,中美利差收窄将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并可能促使跨境资本重新流入新兴市场。 美联储这次降息预期“明牌”,说白了就是政策制定者在多重目标之间左右为难,表面看,是为了应对就业市场风险,实际上,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深层问题——贸易战推高了生产成本,移民政策导致劳动力短缺,财政赤字货币化又削弱了美元信用,降息,更像是“不得不为”的选择。 对全球市场来说,降息可能引发三波连锁反应: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全球资本会重新配置,新兴市场可能迎来喘息机会,欧元区财政扩张可能改变欧元地位,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迎来战略机遇,但也要小心短期资本波动。 不过,降息可不是万能药,如果后续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可能会陷入“降息-通胀反弹-被迫加息”的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宽松解决不了供给侧的问题,美国经济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改革提升生产效率。 对中国来说,这时候得保持冷静:一方面利用汇率波动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增强经济韧性,毕竟,在全球货币潮起潮落中,只有稳住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才能穿越周期的迷雾。
美国宣布了! 9月4日,CME“美联储观察”称: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
物规硬核
2025-09-05 00:34:35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