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告诉全世界:再没有任何人可以欺负中华民族。 2025年9月3日,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主题清晰直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这场阅兵,是2015年后第二次在“九三”举行。时间点并非随意,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次日被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80年过去,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一页不能翻篇。2025年的九三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的回应。 阅兵阵容不敷衍。45个方队,徒步、装备、空中三位一体。新型国产主战装备一字排开,联合作战能力一眼可见。 不是秀肌肉,是告诉世界,中国早已不是曾经那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在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同一天在中正纪念堂敬献鲜花,纪念抗战胜利。他的发言简短但意味深长:“九三阅兵告诉全世界,再没有任何人可以欺负中华民族。” 这句话不是情绪化的喊话,是基于历史的总结,是对现实的判断。 宋楚瑜说得很直白: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中国过去被欺负,不是因为别人太强,而是自己太弱。 而今天,中华民族的强大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而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阅兵仪式,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让世界知道,这个民族已经有了守护自己的力量。 他也没忘提醒台湾同胞,“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骨肉相连,应该相亲相爱”。 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没有用一丝政治术语,而是用最朴素的人情。面对复杂多变的两岸关系,这种声音显得尤其珍贵。 宋楚瑜的立场非常明确:中国展示军力,不是为了扩张,更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让别人不敢欺负,确保自己的家门口不被打扰。 从台湾海峡看过去,这种理解比任何空洞的“和平”口号都来得实在。 九三阅兵的意义,其实也不止是仪式。中国曾以3500万伤亡的代价,在东方主战场撑起半边天,歼灭日军超过150万。 国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中国通过阅兵,是在提醒大家:这场战争,中国付出的从来不比任何国家少。 面对今天日本右翼的历史歪曲和战争美化,中国的态度不含糊。阅兵,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为了守住胜利成果。谁企图篡改历史,谁就得面对现实的镜子。 这场阅兵也传递出另一层意思:和平不是喊出来的,是靠实力保障的。 展示维和力量,公开新型国防科技,不是为了制造紧张,而是告诉世界,中国有能力承担维护和平的责任。 台湾内部的反应也很分裂。民进党当局一边歪曲抗战历史,把“抗战”改成“终战”,一边对台胞赴大陆观礼进行打压。 而另一些统派代表,包括王炳忠、洪秀柱等人,选择站在阅兵现场,看着国旗飘扬,听着军乐震天,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认为,这样的场面,才配得上“民族复兴”四个字。 国际社会也不是看热闹那么简单。日本右翼这些年在国际上投重金洗白历史,编教材、搞宣传,目的很明确。 但这场阅兵,让他们的努力变得苍白无力。与此同时,中国在上合峰会等国际场合频频亮相,既稳住大国朋友圈,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不是“独自演戏”,而是在多边舞台上发声。 宋楚瑜的发言,既不是空谈民族情怀,也不是政治作秀。他代表的是一部分有历史记忆、有现实判断的台湾人。 他们知道,一个民族如果不懂得尊重历史,就没有未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保能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九三阅兵,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宣告。不是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阅兵,但一个曾经被侵略、被瓜分、被羞辱的国家,需要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让世界再看一眼它的变化。 宋楚瑜只是说了一句话,但字字千钧。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现实。谁还想像八国联军那样欺负中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胆量。 从阅兵广场到台北街头,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对话,两个方向,终将交汇。 民族复兴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历史作底色,也需要现实作支撑。而两岸的未来,也不可能在彼此背对背的冷漠中走远。 宋楚瑜说得没错,再没有任何人可以欺负中华民族。这不是挑衅,是宣告。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信念。 信息来源: 《宋楚瑜:九三阅兵告诉全世界,再没有任何人可以欺负中华民族》——上游新闻
最让日本恐惧的,是九三之后,这个世界将会发生的诸多重大改变!最让日本恐惧的,不
【24评论】【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