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古代四大经典
儿科治疗自古以来就是中医领域最特殊的存在,被誉为“哑科”,古人说:宁治十妇,不治一儿。现在史丰瑞主任给大家总结在儿科外治领域和儿科内治领域的四大经典著作,以便大家学习参考:
儿科外治四大经典
《小儿按摩经》(明·四明陈氏)
核心价值:现存最早小儿推拿专篇,开创穴位体系,奠定儿科推拿学科基础。
提出“小儿病多在肝脾”理论,指导后世“平肝健脾”手法。
现代应用:“独穴久推”原则直接继承其取穴精简思想。
《推拿三字经》(清·徐谦光)
主要内容:创新性地简化技法并扩大应用范围;以三字歌诀形式总结推拿技法,如“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量化操作标准。扩展小儿推拿手法至成人领域,涵盖胃经、脾经等30余个核心穴位。
学术价值:山东李德修将其发展为儿科推拿重要流派,成为齐鲁推拿流派的主要参考。以歌诀固化辨证选穴,首创“辨内外,推无恙”病位定位法,明确表里证选穴差异
《小儿推拿广意》(清·熊应雄)
主要内容:分三卷,以理论系统性和实用性著称;系统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基本知识、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大量的临床证治案例,包含20余幅手法图解及180余首药方。上卷总论推拿原理与诊断,中卷分述常见病推拿疗法,下卷附内服外治方剂。
学术价值:首次将推拿理论与小儿生理特点深度结合,图文并茂,手法轻灵实用,流传极广。对当代推拿医师的临床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书中记载的推拿手法多样,操作规范,临床案例丰富,重视辨证论治,实用性强。
《幼科推拿秘书》(清·骆如龙)
主要内容:分五卷,长于临床案例与灵活手法;涵盖儿科诊法、推拿穴位图解、13种手法及20类病症治疗案例,详细论述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经络穴位、手法操作以及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特别强调了小儿推拿的补泻原则和操作技巧,对推拿手法的轻重、快慢、方向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因人施法”,提出保婴赋、变蒸论等独特理论。
学术价值:系统整理推拿穴位与手法,临床强调灵活性,被誉为“推拿最善之本”。注重临床实践,所记载的推拿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初学者和临床医生参考使用,对小儿推拿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籍对现代小儿推拿的启示
·强调辨证施治:上述古籍均强调在推拿治疗前要对小儿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辨证,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穴位,这与现代小儿推拿的临床实践理念相契合。如对于感冒,需辨证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然后采用不同的推拿方法,若病症分不清,盲目给患儿进行推拿,可引起不良后果。
·重视手法与穴位的精准性:古籍中对推拿手法的描述细致入微,对穴位的定位准确,这提示现代小儿推拿从业者在操作时要注重手法的规范性和穴位的准确性,以提高治疗效果。
推拿的保健与治疗作用并重:古籍不仅记载了小儿推拿治疗疾病的方法,还强调了推拿的保健作用,如通过推拿可以增强小儿的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现代小儿推拿也应重视保健推拿的应用,做到未病先防。
儿科内治领域四大经典
《小儿药证直诀》:北宋·钱乙——“儿科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主要内容:该书由钱乙弟子阎季忠整理而成,是现存第一部系统论述儿科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核心,构建了儿科独特的诊断与治疗体系:
·生理病理观:提出“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肾常虚”的经典论断(《素问·宣明五气》“脾藏意”“肝藏魂”的儿科延伸),强调小儿“生机旺盛但脏腑娇嫩”的矛盾性。
·诊断方法:首创“面部望诊”(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为心、鼻为脾、颏为肾),结合“脉诊”(小儿脉细易变,以“浮沉迟数”四纲辨寒热表里),弥补了小儿“哑科”问诊的不足。
·方剂与治法:收录方剂120余首,其中“六味地黄丸”为后世补肾方剂的雏形(针对小儿肾亏);“异功散”用于调理脾胃;“泻白散”治小儿肺热咳嗽;“钩藤饮”治惊风(肝风内动)。
古代地位:被后世尊为“儿科之圣”,是宋代以前儿科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四库全书》评价:“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儿科之鼻祖。”
现代影响
·理论指导:“脾常不足”仍是现代小儿脾胃病(如腹泻、厌食)的核心病机,异功散、六味地黄丸仍是临床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惊风的“清热、化痰、熄风”治法(如钩藤饮)仍用于小儿高热惊厥的调理。
·学术研究:其“肝常有余”理论为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思路(如清肝泻火、镇惊安神)。
《幼科发挥》:明代·万全——“脾胃调理与预防保健的倡导者”
主要内容:继承钱乙“脾常不足”理论,进一步强调“小儿肾常虚”(先天禀赋不足),提出“调理脾胃为儿科王道”:
·脾胃思想:认为“脾胃伤则百病生”(如呕吐、腹泻、疳积均由脾胃失运所致),主张“乳食有节”(避免过度喂养)、“药食同源”(如山药、薏米健脾)。
·预防保健:提出“未病先防”(如小儿出生后“拭口”“断脐”的护理)、“已病防变”(如感冒及时调理,避免传变)。
·辨证论治:将小儿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以“解表”为主(如葱豉汤),内伤以“调理脾胃”为主(如保和丸)。
古代地位:明代儿科的标志性著作,其“脾胃调理”思想影响了后世儿科的治疗方向,被《中国医学大成》收录为“儿科必读书”。
现代影响:
·喂养指导:“乳食有节”仍是现代家长喂养小儿的核心原则(如避免过度进补、零食过多)。
·脾胃病治疗:保和丸(消食化积)、参苓白术散(健脾止泻)仍是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的常用方剂。
·预防医学:“未病先防”的思想与现代儿童保健(如疫苗接种、营养均衡)理念契合。
《幼幼集成》:清代·陈复正——“儿科集大成与推拿推广者”
主要内容:整合前代儿科经验,涵盖基础理论、临床病证、推拿疗法三大板块:
·基础理论:继承“脾常不足”“肾常虚”,强调“小儿生机旺盛”(治疗需“顾护阳气”)。
·临床病证:收录小儿内科(感冒、腹泻)、外科(湿疹、脐风)、五官科(口疮、耳痛)等病证,每证附“辨证要点”“方剂”“护理”。
·推拿疗法:详细记载“捏脊疗法”(从尾椎至大椎,捏3-5遍),用于治疗疳积、消化不良;“推法”(如推三关、退六腑)治寒热;“掐法”(掐人中、合谷)治惊风。
古代地位:清代儿科集大成之作,其“推拿疗法”是古代儿科外治法的重要总结,被《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引用。
现代影响
·推拿推广:“捏脊疗法”仍是现代小儿推拿的核心技术(用于治疗疳积、便秘、免疫力低下),被纳入《中医儿科临床指南》。
·临床参考:其“惊风”的“清热化痰、镇惊熄风”治法(如抱龙丸)仍用于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
·文献价值:保留了清代儿科的临床经验,为研究古代儿科外治法提供了资料。
《幼幼新书》:宋代·刘昉——“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宝库”
主要内容:全书40卷,约120万字,分为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
·总论(卷1-4):论述小儿生理(“小儿如萌芽”)、病理(“易虚易实”)、喂养(“乳母宜忌”)、诊法(脉诊、望诊)。
·各论(卷5-39):收录小儿“初生病”(如脐风、黄疸)、“外感病”(如感冒、肺炎)、“内伤病”(如疳积、腹泻)、“五官科病”(如口疮、耳炎)等,每证引用前代文献(如《颅囟经》《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的方剂与论述。
·附录(卷40):记载“常用药物”(如人参、白术的炮制)、“佚文”(如《少小婴孺方》的内容)。
古代地位:宋代儿科文献的宝库,保存了大量已失传的儿科著作(如《谭氏殊圣方》《子母秘录》),为后世研究宋代以前儿科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现代影响:
·文献研究:用于辑佚古代儿科著作(如《少小婴孺方》的内容通过《幼幼新书》得以保留)。
·学术传承:其“收录前代文献”的方法为现代中医文献研究提供了借鉴。
总结
四部经典共同构建了中医儿科的理论体系(从钱乙的“脾常不足”到万全的“预防保健”)、临床实践(从方剂到推拿)与文献传承(从宋代到清代的总结),至今仍是中医儿科临床与研究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的宣传古法正统小儿推拿,史丰瑞主任特开设线上学习班,力求让更多想了解中医的人有途径,想学习小儿推拿的有专人指导,大家可以添加微信,备注:进群。我们会在群内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