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在明还在为“不参加阅兵”找借口时,我们中方,突然干了一件让他后背发凉的事,我们派人,绕过了他这个现任总统,直接去祭奠了当年力排众议、和我们建交的韩国前总统卢泰愚。 这步棋下得挺巧妙,1992年中韩还没建交,卢泰愚作为韩国总统,顶住了很大压力,毅然和中国握手建交。 据说签字当晚,韩方工作人员连夜从台北撤走,而卢泰愚还收到了中方送来的茅台酒和熊猫玩偶——这段“破冰”的历史,成了如今中韩关系的起点。 再看现在,中韩关系有点微妙,韩国最近跟着美国搞半导体出口管制,还有人跑去台湾地区,而李在明这边虽然说要平衡外交,但行动上却显得有些犹豫。 中方这次不去跟现政府硬碰硬,而是选择去纪念一位已故总统,其实就是用最温和的方式提醒韩国:别忘了建交的初心。 现场有个细节很值得品味:邢海明大使用韩语写了“卢泰愚前总统永垂不朽”,还特意强调“中韩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 对比近期中韩之间那些“严正抗议”和“深表遗憾”,这种柔和的方式,反而在韩国圈内引起了更多讨论。 有观察人士还注意到,卢泰愚的儿子现在是韩国驻法国大使,卢家政界人脉还在,而韩国现任执政党内不少人也曾和卢泰愚共事,所以中方这步棋,看似轻巧,实则精准。 说白了,中国这招“纪念外交”,既给了对方面子,又传递了信息,还避开了直接冲突——这可比动不动就制裁、抗议高明多了。 中国这波操作,在我看来挺显水平的,没有咄咄逼人,没有强硬表态,就是简简单单去献个花、鞠个躬,但该表达的意思都传达到了。 这其实给我们一个启发:真正有力的外交,不一定非要声色俱厉,有时候,用历史的角度说话,反而更容易让人听得进去,就像两个人吵架,你突然讲起从前对方的好,这架可能就吵不下去了。 中国近几年常做这样的事:比如援建斯里兰卡国际会议中心、纪念美国飞虎队老兵……都是在用“回忆杀”的方式,提醒国与国之间曾经的情谊与共识。 这不是煽情,而是一种策略——尤其是在国际局势复杂、各方情绪对立的背景下,这种方式反而能绕开尖锐矛盾,唤起理性对话。 你想想,要是中国现在跑去跟韩国政府正面刚,效果可能不好还容易激化矛盾,但通过缅怀卢泰愚,既尊重了历史,又暗示了当下,还团结了韩国国内对中国友善的力量,这一招,温柔而有力量。 所以我说,大国外交真的不是比谁嗓门大、谁拳头硬,有时候,一句恰到好处的问候,一个充满敬意的举动,反而能四两拨千斤。 这或许就是中国正在修炼的外交新境界:用最温和的方式,表达最坚定的立场。
就在李在明还在为“不参加阅兵”找借口时,我们中方,突然干了一件让他后背发凉的事,
物规硬核
2025-09-02 15:32:1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