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英达筹拍《我爱我家》时,敲定几个主角后,开始找配角,他的原则是,配角也找巨星。第一个就盯上葛优。 那会儿,《活着》剧组正在山西拍夜戏,葛优刚熬完通宵,从片场回来路上接了个电话,是英达的北大同学打来的,问他:“听说你最近要回北京?英达正找你。”葛优回说:“是,家里点事,得请假一趟。”电话那头没多说,只回了一句“行,我知道了”。 几天后,北京东城区一个老旧小区门口,葛优一下车就看见英达、宋丹丹、梁天仨人坐在台阶上,塑料袋里装着盒饭,腿上搭着剧本。葛优一愣,问:“你们这是干嘛呢?”英达说:“堵你呢,等你一天了。” 当时,《我爱我家》还在准备初期,预算紧张到一分钱掰两半花,服装、道具都靠剧组自筹,但英达想做成标准的系列情景剧,开局必须有人镇场。英壮那时候正赶分集剧本,《不速之客》这个故事,就是给葛优量身写的,台词语气都带着葛式腔调。 但葛优手头太满,回京也只有一个礼拜,按理说根本排不出时间客串。英达不管这些,直接把剧本往他怀里一塞,说:“你这个忙必须得帮,不用太久,三四天就行。你说你现在红,我也红不了,我得抓紧机会搭你顺风车。” 葛优一边翻剧本一边笑,说:“你这人是真不讲理。”但最终也没再拒绝。 季春生那个造型,剧组是掏五毛钱在张仪村旧货摊淘的衣服,拿回来泡了三天84,又晾了三天太阳,再塞床底下压三天才上镜。那件印花短袖,后来成了“葛优躺”的经典一幕。 蔡明的出现则是个巧合。她那天是来探班宋丹丹,刚到场,葛优正好在表演“躺沙发”的桥段,蔡明当场乐了,笑得停不下来。英达眼尖,当场拉她进组,“你来演个楼下邻居,戏不多,就几场,很快。”蔡明当时一口答应。 这些客串演员,基本都没收片酬,图的就是个乐和。有时候排练完了,大家围着盒饭坐一圈,聊戏、讲段子,一待就是半天。冯小刚、陈凯歌有时也来串门,拎着西瓜或麻辣烫,说是来看英达,其实就是图个热闹。 王志文演那个外甥,头一回来试戏,还没进门,牛星丽就在屋里喊:“哟,这小伙儿长得真精神!”一开口,全组人都乐了,场面就热起来了。那时候没人想着出名,只想着怎么让观众一看就笑出来。 拍戏时没钱搭景,室内场景都在一个旧录音棚里用木板隔出房间,沙发是借的,电话是道具组家里翻出来的,连墙上的挂画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带的,几乎没一件是新的。 虽然紧巴,但效率极高,一集拍完,剪辑加配乐,三天就能出样片,送到电视台排播。那年,北京台专门为这部剧腾出了晚间黄金档,后来播出时几乎每集都有观众来信说看得停不下来。 剧组里没人住宾馆,全在附近合租小院,几人一屋,晚上坐在院子里洗脚聊天,有时还一起吃火锅。梁天讲过,有一回下暴雨,他们排练正紧,一群人被困在棚里,就用废纸箱搭成小桥,走出去买饭。 这些事说起来都像段子,但真是一个一个发生过的。谁都没把自己当主角,演得也都随意不做作。英若诚演的爷爷,戏份不多,但每天第一个到场,还自己带茶缸和小凳子,说是“来早点看看年轻人怎么演戏”。 那年头拍戏和现在不一样,没那么多宣发,也没有剧本围读、演员培训一类流程,就是大家凑一块儿把事干了。很多镜头一次过,就是靠演员自己把握节奏。 后来,《我爱我家》收视一路上升,很多人打电话找英达说想来客串,但他基本都谢绝了,说“咱这个戏不是拼人气的,不合适的来了反而不好”。 现在回头看那些老剧,确实还能记住很多角色的样子,也说得出名字。很多观众还记得葛优演的那个“季春生”,说是“看一次笑一次”,有的片段还在网上反复被剪辑出来。 再后来,《我爱我家》的原班人马各自散去,英达继续拍《闲人马大姐》,宋丹丹进了春晚,葛优转型拍电影,蔡明转行做综艺,梁天开了广告公司。每个人都往不同方向走,但那段“住在棚里喝茶吃盒饭”的日子,好像谁都没忘。 有时候也想,像那种拍法,现在还有可能再来一次吗?
马筱梅谈玥儿霖霖开销日常!网友听后都感谢她!下午的时候,马筱梅开播和网友拉家常,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