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不可忘确的常德保卫战》 文明的守卫战:常德会战中那些被遗忘的文化守护者 八十年前,湘北小城常德陷入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血战。五十七师八千将士与四万日军殊死搏斗十六昼夜,书写了“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史诗。然而,在这段广为人知的军事传奇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场为守护中华文明血脉而进行的文化保卫战。 文化重镇的战略价值 常德非普通城池。这座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古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湘西北的文化中枢。城内文庙、笔架城、丝弦戏曲、桃源刺绣,无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日军进攻常德,既是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更是企图摧毁这座象征着中华文明延续的文化堡垒。 “占领常德,就等于斩断了湘西文化的主动脉。”一位日本战地记者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军事征服与文化征服,从来就是侵略的双重手段。 战火中的文化大转移 就在炮火逼近之际,一场无声的文化抢救行动悄然展开。常德图书馆馆长黄子哲带领馆员,连续三昼夜将三万册珍贵古籍打包藏匿;省立四中的教师们将实验器材和教学资料分散转移;民间艺人将戏服、乐器、曲谱埋入地下。 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些文化守护者中许多本就是贫困潦倒的文人。战前,他们常常为了一顿饭、一件衣而发愁;战时,他们却毫不犹豫地用生命守护那些“不能当饭吃”的文化遗产。一位老馆员在转移途中被弹片击中,临终前仍紧紧抱着一套《船山遗书》,喃喃道:“书在,人在...” 战场上的文化自觉 即使在最惨烈的战斗中,文化的守护也未曾停止。有士兵冒着炮火将文庙中的碑刻拓片抢救出来;有连队专门分兵保护一所藏有地方志的小学校舍;有余程万师长亲自下令:“文物古籍,能救必救”。 这些军人大多识字不多,但他们深知:他们保卫的不仅是一座城池,更是一种文明,一种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价值传统。这种文化自觉,源自湖湘大地千百年来“重教崇文”的文化基因,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两种文明的对决 日军进城后, systematic 摧毁文化设施的行为与中方的文化守护形成鲜明对比。图书馆被焚,文庙被毁,学校被占——文化灭绝同样是战争的手段。而中国军民的文化坚守,则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抵抗。 这场较量的本质,是两种文明观的对抗:一方旨在毁灭,一方力求保存;一方追求征服,一方坚守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常德会战不仅是军事之战,更是文明之战。 文化血脉的当代延续 今日常德,战争伤痕早已抚平,但文化记忆依然鲜活。在当年埋藏古籍的地方,建起了现代化的图书馆;在曾经激战的街巷,传统文化正在复兴。更可贵的是,那种文化自觉依然延续:常德人至今保持着对读书、对文化的尊重,全市人均购书量长期位居湖南前列。 这些文化基因的延续,正是当年那些文化守护者用生命捍卫的成果。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具体的文物典籍,更是一种文明延续的可能。 超越军事的历史启示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常德会战,应当有更深层的思考。真正的胜利不仅是战场上的得失,更是文明能否延续,文化能否传承。那些在战火中抢救古籍的文人,那些用生命守护文化根脉的普通人,应当与战场上的英雄一同被铭记。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冲击的今天,文化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常德会战中的文化守护故事提醒我们:文明的血脉需要每代人的自觉守护;文化的自信源于对自身传统的深刻认知;民族复兴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的强大,更需要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枪炮声会沉寂,战场会归于平静,但文化的火种一旦熄灭,就难以重生。八十年前那些文化守护者的选择,至今仍在向我们发问:我们这一代人,将为何种价值坚守?将为后代留下什么样的文化遗产? 常德会战八十周年 文化守护 抗战记忆 文明传承
9.3阅兵:《不可忘确的常德保卫战》 文明的守卫战:常德会战中那些被遗忘的文化守
无语惊天人
2025-09-01 17:34: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