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苑举正被邀请观看93阅兵,已经到北京。这次帅化民心里肯定更不忿了,更觉得他这个国民党的将军不受重视了。苑教授是真正的统派。 这位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此刻站在首都的土地上,眼神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他从不随风摇摆,心里始终认准一个理儿——自己是中国人,是地道的山东人,两岸血脉相连,终归要走到一起。这份坦荡,让他成了这几年在大陆声名鹊起的台湾面孔,一个真正的统派代表。 消息传到海峡对岸,帅化民中将的办公室里怕是多了几分凝重。这位年过八旬的退役将领,出身江西奉新,父亲帅镛是黄埔军校二期的高材生,自己也是陆军官校三十六期毕业,从基层一路干到中将,军旅生涯写满了“国军”二字。 他心里那杆秤,始终偏向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抗战能赢,国军牺牲最大,三百多万将士倒下,连将军都牺牲了近四百位,这笔血债,历史不能忘。 如今看着苑教授风风光光站在阅兵观礼台上,自己这位“正统”将领却似乎被晾在了一边,那份不被重视的憋闷,怕是像根刺,扎得心里发慌。 帅化民对历史的执念,并非空穴来风。他父亲那辈人,在北伐、抗战的烽火里闯荡,家族命运和二十世纪中国的动荡紧紧缠绕。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他随家人渡海,成了“外省第二代”,骨子里却始终带着对故土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让他对“谁贡献大”的问题格外敏感。 他承认八路军在敌后打游击不易,但更强调正面战场是国军用命拼出来的。这份坚持,有时显得像在争一口气,争一份历史话语权。如今看到苑举正这样立场鲜明的统派被大陆高规格礼遇,他内心的天平,怕是又添了几分不平衡。 可历史这面镜子,照出的从来不是单线条的影像。苑举正站在北京,看到的不仅是阅兵的威武,更是民族血脉的延续。他口中的“中国人”,是超越了党派、地域的大概念。而帅化民念叨的“国军牺牲”,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生命书写的篇章。 这两者,看似对立,实则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当年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圣战,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共同筑起的血肉长城。国军将士在正面浴血,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周旋,亿万百姓在后方支援,才最终将侵略者赶出家园。 这份胜利,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属于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 帅化民若真觉得“不受重视”,或许该看看更广阔的历史图景。他支持台湾增加军购预算,把防务开支提到GDP的3%,这份“以武拒统”的思路,和苑举正“两岸一家亲”的呼吁,恰是当下台湾社会光谱的两极。但回望抗战烽烟,正是摒弃了前嫌、携手御侮,才赢得了最终的尊严。 苑举正此刻在北京的身影,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或许能让人重新思考:民族大义面前,党派恩怨、个人荣辱,究竟该置于何地?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只是有人愿意铭记,有人还在执拗地翻着旧账。
苑举正教授为什么能够获邀观礼九·三大阅兵?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苑举正是这几年才在大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