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的老了吗?一沾童年的味道,就感慨的稀里哗啦。 今天刷到几张图片,我又凝神了

哈皮的瓜瓜 2025-08-29 14:56:02

我是真的老了吗?一沾童年的味道,就感慨的稀里哗啦。 今天刷到几张图片,我又凝神了。 ●看到图一,我整个人都支棱了,仿佛又穿回到那个少年,那个在牛棚里掀开新书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春天。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珍惜课本,宝贝一样,人在它在。 我舍不得在任何一页涂抹乱画,我记得每一个字所在的位置,我写的最漂亮的一个字,是方框中那个【果】字。 老师只是小学毕业,且用最土的家乡话,为我们解读春天,但却是我这一辈子,感觉最美好的春天。 老师说,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你看校门口是小河,家门口有田野,抬头望是山冈,当你看见一点绿,当你感觉有点暖,春天就扑在你身上了。 那是我第一次调动感官来体验春天,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不自觉的寻找春天的痕迹。 我想,这就是知识或者老师的力量吧! 所以,此文此页,承载的不仅仅是回忆,而是一个少年开智的起点。 ●图二这个瓶子,可能南方的朋友不太知道,这个是用来干啥的。 这个是北方的冬天,灌上热水,用来暖脚的,当然,暖脚的时候,瓶子外边要裹一块布,否则脚暖不了,还被烫个泡。 这种瓶子,是那个年代打吊瓶用完的空瓶,玻璃材质。因为那时候的人很少挂吊瓶,所以就这个,每家也就只有两三个。 有时候一个瓶子用好多年,瓶塞都变得又黑又破,还秃噜皮。 但那时候我们冰冷的夜,冰冷的脚丫,就是靠它挨过一个又一个的冬天。 ●图三这个,我觉得70后的孩子,最有感触了。 我初学自行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车,也是这样的年纪,也是这样的姿势。 别看现在看到图片,替图片中的孩子感觉费劲,其实那个时候,能天天以这样的姿态,骑到一辆自己的自行车,还是一种奢望。 因为那时候,一个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没有家长会专门教孩子学骑车。 因为孩子们自己,早就偷偷摸摸的,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车出去,自己练习。 这么说吧,那时候学骑车,大多都是摔会的,反正我就是摔了无数次后,自学成才的。 到现在,每次经过当年偷学骑车的小路,我都感慨万千,真想把少年的自己,从时空的缝隙里,拉回来。 ●图四这个,可能不太普及,但是我家小时候的大门就是这样的,两扇木门,一把铁锁。 我至今想不明白的是,大门底下,为什么会留出这么大的空隙?是走水的?还是走什么的。 反正我觉得,就是方便我们小孩子出入的。 我们小时候,可没少爬这个玩意儿,不光我们孩子爬,我家的大黄狗也爬,我家的鸡鸭鹅都畅通无阻。 所以我想不明白,这个大门的意义何在?既挡不住小偷小贼,也关不住我们的野心。 后来我琢磨着,大抵是爸妈让我们练习拉伸身体的吧,可惜我们都没长的太高,辜负这道生命的缝隙了。 ●第五张图,太有年代感了,一看到这个电影幕布,我眼眶就泛酸。 那时候,一年才有可能看一场电影,所以很多人晚饭都顾不得吃,早早去占位置。 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有点好事的时候,我家总要出幺蛾子,要么父母吵架,要么几个孩子吵架。 总之不管谁把谁收拾一顿后,再去看电影,要么没有好位置了,要么电影已经演了一半了。 所以,整个少年时代,我几乎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电影,以至于后来长大后,看到电影序幕那么长,我还不适应。 更有趣的是,有一年,放电影的大叔带着儿子去我们村放电影,我一看那小家伙和我年龄相仿。 我就想,假若嫁给这样的人家,我是不是就可以随便看电影了?为此我还多瞄了人家孩子几眼。 ●最后一张图片,很多人认识,也有很多人不认识,至今我也不知道这玩意儿叫什么名字。 反正小时候,我们称作【辫子】,这是用地瓜叶的茎,一节一节的折出来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技巧。 因为叶茎太脆,中间特别容易折断,所以弄几条像模像样的【辫子】,也不是那么简单。 折完后,有的人挂在耳朵上,有的挂在头发上,还有的挂在衣服扣子上。 我一般挂在门檐前,看风吹着它们来回摇摆,看阳光透过它们的那种斑驳陆离。 我甚至还把它们想象成梯子,顺着台阶,爬上阳光,然后直接飞到天上去。 至今我都记得那种液体和茎叶的味道,我无法描述,但鼻子记得,基因记得。 总结: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无论是欢喜,还是辛酸,都在风里雨里,都在回忆里。 童年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在现实中都在做着减法,人越来越少,事越来越模糊。 只有再次刷到类似的图片和场景,内心的那些隐藏或者尘封,才再一次的被翻腾出来,忍不住的汹涌澎湃…… 其实不是我们太怀旧,而是旧时光,比现时光,更有烟火的味道,更有人情的温度,更有活着的盼头! 那时候,无论多苦,都有盼头! 现在,无论吃的多饱,都想骂人!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我们,把自己活空了。 为什么活空了呢? 我也不知道,反正我现在更年期,暴躁的很。 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妈,我大娘,有什么更年期。 所以,我觉得中年之后的我,比少年的我,更火大! 要不喝碗鸡汤,降降温?

0 阅读:0
哈皮的瓜瓜

哈皮的瓜瓜

哈皮的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