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开国上将陈士榘带着10万大军“神秘消失”,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6年后,人们才知道,他去搞原子弹了! 主要信源:(人民网党史频道——《甘做无名英雄 曾率10万工程兵创建两弹基地》) 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突然“人间蒸发”,连同他指挥的十万工程兵部队,整整六年杳无音信。 家人不知其踪,同事难觅其影。 直到1965年,他才重新出现在北京,并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这消失的六年,陈士榘和他的部队究竟去了哪里? 陈士榘,1909年生于湖北武昌新军营房。 其父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是工程营打响第一枪的骨干成员。 陈士榘自幼受革命熏陶,在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叔叔引导下,信仰马列主义。 1927年,18岁的他参加秋收起义,跟随队伍上井冈山,投身革命洪流。 值得一提的是,陈士榘是由毛主席亲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足见其早期表现之突出。 在土地革命、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的血与火考验中,陈士榘迅速成长。 平型关战役,他参与指挥,率部痛击日军,打破其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斗志。 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担任先锋,率先攻入南京,将红旗插上总统府,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46岁的陈士榘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工程兵司令员,投身国家建设。 到了1958年,一项绝密任务改变了他和十万工程兵将士的命运。 当时,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中苏关系因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而日趋紧张,濒临破裂。 在关乎国家存亡的“两弹”研制领域,虽获苏联初期有限援助,但进展缓慢。 面对美苏的核威胁与核讹诈,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核反击能力,而建立核试验基地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958年,一项代号为“XX工程”的绝密任务下达。 陈士榘临危受命,被赋予一项关乎国家命运的重任:秘密率领十万工程兵部队,远赴西北戈壁深处,建设中国的核武器试验基地。 这项任务高度机密,陈士榘甚至来不及与家人详细告别,便悄然带领部队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目的地是新疆罗布泊附近的茫茫戈壁。 这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终年风沙肆虐,夏季酷热难当,冬季严寒刺骨,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十万大军开进这片不毛之地,面临的挑战超乎想象。 住,是战士们自己动手挖的“地窝子”——半地下式的简陋土房,勉强遮风挡沙。 喝,是混浊的盐碱水,常常漂浮着蚊虫尸体,需沉淀过滤才能勉强饮用。 吃,供应极其困难,新鲜蔬菜是奢望,常以干菜、咸菜甚至野菜充饥,粮食也时有短缺。 狂风卷起的沙尘暴遮天蔽日,能见度瞬间为零,人员单独外出极易迷失方向,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就是在这样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陈士榘带领十万工程兵将士,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豪情壮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基地建设。 他们克服了物资匮乏、技术落后、自然条件严酷等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奋战。 与此同时,大批科研人员也秘密进驻,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利用算盘、计算尺等原始工具,进行着浩繁复杂的理论计算和工程设计。 陈士榘不仅要指挥庞大的工程建设,还要协调科研试验的场地需求,保障人员的基本生存,压力巨大。 整整六年,十万大军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他们与世隔绝,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日建成基地,让祖国拥有自己的核盾牌。 他们的家人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在做什么,只能默默等待。 付出终有回报。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戈壁深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震撼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拥有了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定海神针”。 这声巨响,是无数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也凝聚着陈士榘和他麾下十万工程兵将士六年的血汗与牺牲。 基地的建设为核试验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64年底,基地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陈士榘终于率领这支功勋部队凯旋,回到了北京。 1965年,当陈士榘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他立即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高度赞扬了工程兵部队为“两弹”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称他们是“立了大功的英雄部队”。 这消失的六年,正是陈士榘上将和十万工程兵将士,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在戈壁滩上铸就共和国核盾牌基石的六年。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功勋永载史册。
197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将叫来秘书,嘱咐:“你去汤井巷招待所,宣布一
【3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