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许世友听说耿飚武艺高强,就想和他比试一番,耿飚却说:“不用比了,你不是我的对手!” 1906年,许世友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穷苦家庭,为了有口饭吃,8岁就被送进了少林寺。这一待,就是八年。每天鸡叫就起,练的就是桩功、掌法、刀枪棍棒。一身筋骨,练得比石头还硬。 下山后,他回乡探亲,撞见地主恶霸欺压百姓,年轻气盛的他失手打死了人,从此亡命天涯。后来辗转加入吴佩孚的部队,凭着一身胆气和功夫,很快就当上了连长。但军阀部队的乌烟瘴气让他始终觉得不是归宿,直到1926年接触到革命思想,他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次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黄麻起义的洪流。 在红军队伍里,许世友更是如鱼得水,凭着一股不要命的狠劲,从排长一路打到红四方面军的军长。他的勇猛,是在枪林弹雨里杀出来的,他的功夫,是贴身肉搏的保命绝技。 1936年,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两军将领被集中到红军大学学习,这下可热闹了,各路英雄好汉齐聚一堂。许世友天生就是个武痴,听说红一方面军的军团参谋长耿飚也是个武艺高强的主儿,顿时来了兴致。 这耿飚是何许人也?江湖传闻,他曾赤手空拳打死过老虎。许世友听了,浑身的战斗细胞都活跃了起来,一心想找耿飚“切磋切磋”,看看是他的少林外家拳厉害,还是耿飚的家传武学更胜一筹。 他找到耿飚,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比武的请求。没想到,耿飚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平静地说道:“不用比了,你不是我的对手!” 这句话一出,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许世友是什么人?是战场上杀出来的猛将,是少林寺练出来的硬汉,平生最不服的就是“你不行”这三个字。他当场就愣住了,心里憋着一股火,但又不好发作。他想不通,这耿飚是真有通天的本事,还是在故意羞辱他? 其实,许世友不知道,耿飚这句话背后,藏着比拳脚功夫更深的智慧。 耿飚190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武术世家,他的父亲耿楚南,是晚清“御前带刀护卫”,一手“双钩”绝技名震江湖,人称“双钩大侠”。耿飚自幼随父习武,根基扎实,后来在铅锌矿当童工,艰苦的环境更是磨练出他坚韧的筋骨和意志。他参加革命后,同样是冲锋陷阵的猛将,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攻娄山关,都有他的身影。 这样一个硬汉,怎么会怕比武呢?耿飚拒绝,不是因为怯懦,而是因为清醒。 当时,红一、红四方面军刚刚会师,经历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波折,两军之间存在一些隔阂与误会,气氛相当微妙。如果这时候他和许世友这两个分别来自两大方面军的“代表人物”进行比武,无论谁输谁赢,甚至万一失手伤了对方,都很容易被小人利用,挑拨离间,激化两大方面军的矛盾。 耿飚看到的,是拳头背后的政治,是个人荣辱之上的大局。他那句“你不是我的对手”,真正的潜台词是:“在维护红军团结这个更大的‘战场’上,意气用事的你,还不是我的对手。” 许世友虽然性格耿直,但脑子不笨。他冷静下来后,也品出了其中的味道,对耿飚的深谋远虑暗自佩服。这场一触即发的比武,最终以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收场。两人各自为战友们表演了一套拳法,既展示了高超的武艺,又避免了直接的冲突,赢得满堂喝彩。 从此,两人不打不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抗战爆发后,两人各奔东西,许世友在山东打游击,耿飚则在晋察冀边区开辟根据地。两人虽然天各一方,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命运再次走向了不同的方向。1955年,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战功赫赫的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实至名归。而耿飚,此时已经脱下军装,奉调到外交部工作,按照规定,离开军队系统的他没有被授予军衔。 一个成了威风凛凛的开国上将,一个成了儒雅谦和的外交官。但耿飚骨子里的军人血性从未改变。有一次,他作为驻瑞典大使参加国宴,一位瑞典将军带有几分轻蔑地问他:“大使先生,听说您也带过兵?不知道您带过多少人?” 耿飚呷了一口酒,云淡风轻地回答:“不多,也就十几万人吧。” 那位将军当场就懵了,整个瑞典的军队加起来都没那么多。自那以后,再没人敢小瞧这位来自新中国的“文官”。 武艺的高低或许能分胜负,但人生的格局却难分高下。 许世友的勇猛,是革命战争年代最需要的利刃,披荆斩棘,无往不前。而耿飚的智慧与隐忍,则是在更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维护团结、顾全大局的定海神针。 到了晚年,耿飚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等要职,成为我军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1980年,许世友到北京办事,特意去看望老战友耿飚。两人相见,聊起往事,许世友半开玩笑地问:“老耿,你要是当年也授衔,能当个什么将?” 耿飚哈哈大笑,毫不示弱地回敬道:“别的我不敢说,肯定排在你前头!”两人相视大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融化在了这笑声里。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