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开第一枪!金一南教授说过:“如果不是1988年陈伟文将军果断亮剑,击沉越军三艘军舰,就没有如今这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我国领土也会受到越南的侵略。”当年赤瓜礁的那场枪声,不仅守住了南沙,也彻底改变了南海的局势。 要明白这场反击的必要性,得先看清 1988 年南海的混乱局面 。 越南当时完全是 “仗势欺人”。自从越南统一后,就抱紧苏联大腿,1978 年和苏联签下《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让苏联把金兰湾当成军事基地。 仅 1987 年一年,苏联就给越南送了 6 艘护卫舰、12 架反潜机,甚至派 “明斯克” 号航母编队在南海频繁游弋,明摆着给越南撑腰。 有了苏联当靠山,越南在南海彻底失控。从 1980 年到 1988 年,它用 “蚂蚁搬家” 的方式,偷偷侵占南沙 23 个岛礁。在敦谦沙洲修永备碉堡,在南子岛架高射炮,还开着勘探船闯入中国传统海域,疯狂开采油气资源。 更过分的是,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跟着趁火打劫:菲律宾 1983 年占领中业岛,拆了岛上中国渔民的茅屋,修起混凝土跑道;马来西亚 1986 年悄悄登上弹丸礁,立起自己的主权碑,闷头钻探石油。 而中国当时,正处在 “保发展” 和 “守主权” 的两难中。 上世纪 80 年代,东南沿海的纺织厂、电子厂昼夜运转,外贸货轮每天从广州、厦门港出发,沿着南海航线走向全球 — 南海不仅是地理门户,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 “经济生命线”。 为了守护这条生命线,中国始终保持最大克制:1986 年越南勘探船闯海域,中国只派海警船喊话驱离;1987 年帮联合国建南沙海洋观测站时,越军船只多次骚扰,中国官兵也没开一枪; 甚至赤瓜礁对峙前,中国外交部还三次照会越南,提议谈判解决争议。可越南把这种克制当成 “实力不足”,最终挑旗开枪,撕碎了和平解决的可能。 陈伟文将军的反击,靠的不是硬拼,全是精准的 “巧劲”。 当时中国参战的 “鹰潭”“湘潭”“南充” 三艘军舰,最大吨位才 1960 吨,而越南的 “HQ-505” 号运输船吨位达 4100 吨,还装了 2 门 40 毫米机关炮。 硬拼吨位肯定吃亏,陈伟文将军早把赤瓜礁的海图摸透了:礁盘周边水深不足 5 米,越南大船吃水深,只能在 1 海里外打转,没法靠近;中国护卫舰吃水浅,能贴到礁盘边缘,76 毫米舰炮的射程优势刚好能发挥出来。 更关键的是打击策略 — 不打无关部位,专挑要害。 第一波炮火就精准命中越南 “HQ-604” 号登陆舰的指挥舱,舰长当场阵亡,整艘船瞬间失控,一头撞向珊瑚礁;“HQ-605” 号想掉头逃跑,动力舱又被击中,冒起黑烟后在浅滩搁浅;“HQ-505” 号试图支援,却被 “湘潭” 号的炮火连续击中甲板,最后起火爆炸,沉入 1200 米深的海底。 整场战斗只打了 48 分钟,中国海军零伤亡,却击沉越南三艘舰、重创一艘 ,这种 “点到即止” 的打击,既粉碎了越南的侵略企图,又没给苏联介入留下借口。 打赢这一仗后,南海的局势彻底变了。越南战败后赶紧向苏联求援,可当时苏联正陷在阿富汗战争里,兵力根本抽不开,只回了句 “强烈谴责中国” 的空话。 越南这才明白,所谓的 “苏越同盟” 只是苏联的工具,自己就是枚棋子,之后再也不敢大规模侵礁。菲律宾、马来西亚也被这场胜利震慑,中业岛、弹丸礁上的军事建设全停了,原本想跟风抢岛的念头,彻底压了下去。 对中国来说,这场海战是在南沙 “扎根” 的开始。 战后,中国迅速在永暑礁建成海洋观测站,在华阳礁修码头和淡水处理设施,把 “临时驻守” 变成 “长期管控”。2012 年三沙市成立,2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海终于有了正式行政管辖; 2016 年永暑礁灯塔投入使用,为过往商船指引航向;现在的南沙岛礁上,医院、学校、光伏电站一应俱全 — 这些变化的源头,都能追溯到 1988 年那 48 分钟的反击。 如今再看赤瓜礁,海面平静得能看见珊瑚丛里的热带鱼,中国海警船缓缓巡航,渔民的渔船在礁盘周边撒网。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平静背后,是当年海军将士用一枪一炮守住的。 就像陈伟文将军晚年受访时说的:“当时没想过当英雄,只知道那面国旗不能沉,那片礁盘不能丢。”1988 年赤瓜礁的这一仗,说到底就是告诉全世界:中国的领土,碰不得;碰了,就别想全身而退。
🌛客观的说,东大现在算不算超级大国?先说个事实,当年苏联最强盛的时候,各项
【54评论】【47点赞】
用户10xxx28
功高任历史评说,少将退役,首枪受伤的是海军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