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章含之因病与世长辞。当女儿正欲将母亲与乔冠华合葬时,一位护士走上前来,轻声说道:"您母亲临终前特意嘱咐,不要与乔先生合葬,只愿带着他的一缕青丝,与父亲同眠。" 【消息源自:《章含之葬礼风波:一位外交名媛的生死抉择》2008年2月《南方人物周刊》特稿,结合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公开档案及洪晃访谈实录整理】 殡仪馆的暖气开得很足,洪晃却觉得手指发僵。她盯着母亲章含之的遗像,相框玻璃反射出工作人员欲言又止的表情。"洪女士,您母亲最后清醒时...说过些话。"穿白大褂的护工搓着手,"她说想改葬在章老先生旁边。" "这不可能!"洪晃脱口而出。灵堂里亲友们的目光像聚光灯般扫过来,她这才发现自己的声音太响了。桌上明明摆着准备好的双穴墓位——母亲和继父乔冠华的名字并排刻在花岗岩上,就像过去三十年家族相册里固定的排列组合。 护工递来一张病历记录纸,潦草的字迹确实是母亲的笔迹:"请将我与父亲合葬"。洪晃突然想起2003年整理旧物时,在母亲日记本里见过类似的字句。那天阳光透过纱帘照在泛黄的纸页上,章含之写道:"冠华问我是否愿意同穴,我剪下头发放在他手心。养父待我如珠如宝,这份恩情总要还的。"当时她以为这只是文人伤春悲秋的感怀。 时间倒回七十五年前。1935年上海法租界的洋房里,刚出生的女婴被裹在锦缎襁褓中,由佣人抱进章家大门。叱咤政坛的章士钊俯身打量这个孩子,对身旁的夫人笑道:"眉眼倒像我们章家人。"没人提起孩子的生母是上海滩著名的交际花谈雪卿,而生父是军阀公子陈度——这段往事要等到十八年后,才会被香港亲戚当作茶余谈资传到少女章含之耳中。 "您知道吗?小时候我最怕过年。"2005年重阳节,章含之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对女儿说。那时她刚做完第三次化疗,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枕边的老照片。"养父总让我穿大红袄子坐在客厅中央,来拜年的客人都说'章小姐真标致'。可我知道他们转身就会嘀咕'到底不是亲生的'。"洪晃正削着苹果,水果刀在指间顿了顿。她想起母亲书柜最底层那本《英汉辞典》,扉页上钢笔写的"含之女史惠存"落款是"父士钊",字迹力透纸背。 1971年的外交部走廊或许见证了最戏剧性的转折。34岁的章含之抱着文件疾走,险些撞上时任部长乔冠华。这位比她大22岁的男人弯腰捡起散落的纸张时,突然盯着她制服第二颗纽扣说:"章老的养女?我在重庆就听说过你。"后来他们在东交民巷的办公室里讨论国际形势,窗外的梧桐叶落了又长,直到有天乔冠华推过张便签纸,上面抄着拜伦的诗句:"若我再见到你,事隔经年..." "您真要这么做?"2008年1月23日凌晨,值班医生看着病床上输液的老人。章含之示意护士扶她坐起来,氧气面罩在脸上压出红痕:"三十年前我欠父亲一个答案。"她望向窗外未化的积雪,"冠华会明白的,他向来懂我。" 葬礼那天飘着细雪。八宝山公墓的章士钊墓前,洪晃亲手将母亲的骨灰盒放入墓穴。她突然发现石棺角落里有个檀木小匣——里面静静躺着一束用红绳系着的白发,那是2003年从乔冠华遗物中找到的。殡葬师轻声解释:"章女士交代,要放件'比誓言更长久的东西'。" 当最后一抔土盖上墓穴时,洪晃想起母亲常说的那句话:"人这辈子就像打桥牌,抓什么牌不由你,但出牌的顺序总还能自己决定。"远处传来新年的鞭炮声,几个中学生举着手机在名人墓区拍照,他们或许不会知道,这座并排而立的双人墓里,藏着怎样曲折的出牌故事。
2008年,章含之因病与世长辞。当女儿正欲将母亲与乔冠华合葬时,一位护士走上前来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8-23 00:31: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