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领导人到处提醒西方“别被中国超了”,表面上是替老朋友着急,骨子里是替港口、金融饭碗着急。 新加坡的焦虑,说白了就是“小国在大国夹缝里求生存”的慌,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它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美国是它的军事保护伞,中国是它的最大贸易伙伴。 2023年,新加坡贸易总额占GDP的311%,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它的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 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模式,让新加坡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中美关系一紧张,它的贸易和金融就得受影响;中美要是脱钩,它的供应链就得重新找路;中美军事对峙,它的港口和航线就得跟着遭殃。 更让新加坡心慌的是,中国正在“复制”它的成功模式,中国搞“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建港口、修铁路,直接冲击新加坡的转运枢纽地位,中国发展数字人民币,想挑战新加坡的离岸金融中心地位。 中国军工出口崛起,连巴基斯坦都能靠中巴合作卖武器赚外汇,而新加坡的军备还全靠西方供应。 这种“被追赶”的压力,让新加坡领导人不得不满世界喊:“别被中国超了!”,表面是替老朋友着急,实则是怕中国崛起后,自己的“中间商”地位不保。 新加坡这地方挺有意思,七成人口是华人后裔,春节吃饺子、中秋赏月,这些传统习俗还在,但你要跟新加坡年轻人聊文化,他们张嘴闭嘴都是莎士比亚、市场经济,英语说得比中文还溜。 为啥?因为新加坡建国时太弱小,周边国家都虎视眈眈,不抱西方大腿根本活不下去。 李光耀当年在英国留学,回来直接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度,把华文学校关得差不多了,英语成了官方语言,学校里教的是西方历史,媒体引用的是西方新闻,连政治都搞议会民主那一套。 新一代新加坡人虽然长着华人脸,但骨子里早被西方思维“洗脑”了,对中国有血缘亲近感,但更认同西方的价值观,战略上自然更亲近美国。 这种选择也不是没道理,新加坡资源少得可怜,靠啥赚钱?靠当“中间商”!它向美国开放军事基地,美军航母说来就来,樟宜海军基地成了美军在东南亚的“大本营”。 经济上靠英语优势吸引西方资本,金融、航运、贸易玩得风生水起,成了全球最大的货物转运中心。 但这也意味着,新加坡的命脉和西方绑在了一起,西方经济打个喷嚏,新加坡就得感冒;西方安全政策变个脸,新加坡就得跟着调整战略。 不过,新加坡也不是完全“一根筋”,它和中国合作了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项目,还在金融、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化合作。 2024年,中新双边贸易额占新加坡总体贸易的比重升到13.2%,说明两国经济互动越来越紧密。 这种务实态度,让新加坡在中美博弈中找到了“第三条路”,既不彻底倒向西方,也不盲目对抗中国,而是通过合作平衡利益。 看着新加坡领导人满世界“操心”,我挺理解他们的焦虑,但也觉得他们有点“短视”,新加坡的焦虑,本质上是“小国心态”在作怪,总怕被大国忽略,总想通过“选边站”获得安全感。 但历史早就证明,小国的生存智慧不该是“选边站”,而是“搭便车”,利用自身优势,在中美竞争中找合作机会,而不是当“传声筒”或“急先锋”。 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发展,推动对话互信,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分裂行径,新加坡要是真想维护地区稳定,就该多做“润滑剂”,少当“搅屎棍”,比如在中美之间斡旋,推动多边合作。 在中国和东盟之间牵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治理中发声,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这样既能保住自己的饭碗,也能赢得国际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底,新加坡的“中国焦虑症”,是时候该治治了,毕竟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靠“骑墙”和“操心”是活不长的,唯有务实合作、开放包容,才能走得更远。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一句话炸响了!直接戳破大国博弈的要害——美国嘴上喊着怕中国变强
【2评论】【5点赞】
朝阳
新加坡,越害怕越担忧的事情,其实,已经发生了!不要说美西方国家了,现在的东盟都是这个调儿,“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依美国”!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不足为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