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户”世代不得改业,他们的户籍文书上藏着哪些特殊标记? 唐代的音乐舞蹈特别发达,街头巷尾常能听到动人的乐曲。但在这些美妙旋律背后,有一群特殊的人,“乐户”,他们世代只能从事乐舞行业,不能改做其他行当,而他们的户籍文书上,藏着不少特殊标记,这些标记不仅记录着他们的身份,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 要了解乐户户籍上的特殊标记,得先说说乐户在唐代的社会地位,乐户在唐代属于“贱籍”,社会地位很低,和普通百姓的“良民”身份有着天壤之别,这种身份的差异,在户籍文书上有着明确体现。 乐户的户籍文书首先有专门的类别标注,普通百姓的户籍属于“编户”,而乐户的户籍则被单独归为“乐籍”,在户籍登记时,会明确写上“乐籍”二字,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乐户的户籍,和普通百姓的户籍区分开来。 这就像给乐户贴上了一个特殊的标签,让他们的身份从户籍层面就和其他人不一样。 除了户籍类别,乐户的户籍文书上还有特殊的身份标识,上面会注明“倡优”“伶人”等字样,这些都是对乐户职业身份的明确记载。 在唐代,“倡优”“伶人”这些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体现了乐户社会地位的低下,通过这些标识,官府和其他人能快速知道该户籍所属人的职业和身份。 而且,乐户户籍上还有世袭记录,因为乐户世代不得改业,所以户籍文书上会详细记录家族中几代人都是乐户的信息,比如会写上父亲、祖父的职业都是乐户,以此证明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属于乐户群体。这种世袭记录进一步巩固了乐户职业的固定性,让他们很难摆脱乐户的身份。 乐户户籍文书上还会有关于他们义务的记载。乐户需要为官府提供乐舞表演服务,比如在宫廷宴会、祭祀活动、官府庆典等场合表演,户籍上会明确记录他们需要承担的这些义务,以及表演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这既是对乐户义务的规定,也是官府管理乐户的一种方式。 从管理角度来说,这些特殊标记方便了官府对乐户的管理,官府可以通过户籍上的标记,快速找到乐户,安排他们进行乐舞表演,征收相关的赋税等。 同时,这些标记也起到了隔离作用,让乐户和良民之间保持着明确的界限,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不过这些特殊标记也给乐户带来了很多限制,由于户籍上的标记,乐户在社会生活中受到诸多歧视,比如不能和良民通婚,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担任官职等,他们的生活被牢牢地束缚在乐舞行业和低贱的社会地位中,很难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总的来说,唐代乐户户籍文书上的特殊标记,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职业固定化的体现。 这些标记包括专门的户籍类别、特殊的身份标识、世袭记录和义务记载等,它们不仅记录了乐户的身份和职业,也反映了乐户在唐代社会中低下的地位和受到的诸多限制。 通过这些户籍上的特殊标记,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唐代乐户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不是!?这可都是央妈镜头啊…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