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日记⑤:吾此徒儿,莫非是悟道圣体? 今日与诸弟子讲学,谈及“仁”之境界。 子路激昂陈词,勇猛向前,但其气盛如烈火,咄咄逼人,到底是落了下乘。子贡机巧善辩,言语恰似珠玉落盘,精巧伶俐,只可惜太过聪慧,心思多在机变之上,未能潜心。 唯有回儿,坐于角落,默默无言,双眸低垂,仿若神游于外。众弟子或以为其愚笨,未能领悟精深要义,私下低语时,颇有些轻视的意味。 吾不禁浅笑。 愚笨?他们怎会知晓,这才是真正的满级悟道圣体啊! 此子,已非“悟道”,而是“住道”了! 吾与他们讲“仁”,对大多数人而言,那是需穷尽一生去攀登、偶尔才能得见一眼的山巅云霞。他们奋力攀爬,偶一得见,便喜不自胜,向吾炫耀那云霞的绚烂。 可回儿呢? 他早已在山巅筑庐而居,与云霞共眠,与日月同息。他每日就身处那云霞之中,呼吸之间尽是道韵,又何必再向吾描述那云霞是何模样、何颜色? 故而,他“不违如愚”。并非不能违背,而是无须违背。他所见之景,与吾相同,心念相契,如臂使指,何必再用言语多此一举?待他下堂之后,将今日所闻融入行住坐卧之中,那才是真正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吾曾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吾遍历山川,悟透万理,才达到的境界。吾心之光明,是穿透重重迷雾后,自身化作太阳,光照天地。 而回儿之心,生来便是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世俗的尘埃、欲望的污浊,落于其上便自行滑落,根本无法沾染。他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天然纯净。所以他能于“陋巷箪瓢”之中,品出那无上的“天理之乐”。此乐,无关贫富,乃是自性圆满,道在心中,故而外物不能使之动摇。 子路之勇,可破千军;子贡之辩,可压敌国。然而,皆是有为法,皆是向外寻求。 唯有回儿,他只是“在”。他的存在本身,便是对“道”的最完美诠释。他无须开口宣称“我心光明”,因为他整个人,从发梢到指尖,无处不浸透着光明,无声地温暖着周围。 此等境界,吾门下三千弟子,无人能及。便是老夫我,也是到了古稀之年,才得此自在圆融。 惜哉!天妒英才!每每念及他孱弱的身躯,吾便心痛如绞。这般万里挑一的圣体,难道这天地,竟容不下他吗? 今日望着他安然静坐的身影,吾心中既是无比欣慰,又是无尽酸楚。 此子,似我。 不,在“守道”之纯粹上,他甚至……更胜吾一筹。 罢,罢,罢!此中真意,不足为外人道也。唯有吾这为师者,于夜深人静时,独自品味这份骄傲与哀愁。孔子的修心之道 孔子的境界 孔子的为人处世 孔子的处事态度 孔子的智慧 孔夫子说 孔子的箴言
宋伊人🍠plq好可怕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