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级技工缺口2200万,为什么技校却无人问津?原因其实很简单。 河北那家汽车零部件厂的 HR 最近愁坏了。 新生产线马上要投产,急缺 5 名能玩转五轴加工中心的高级技工,把月薪提到 2 万,跑遍周边三省的技校,愣是没招到合适的人。 可谁能想到,当地一所开着同款专业的技校,今年新生报到数还没到计划的三分之一。 这事儿听着荒唐,却是眼下真实的写照 —— 全国高级技工缺口已经摸到 2200 万,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室却空着一半。 为啥会这样? 先看看河南中学的家长会。 班主任一提职业教育,就有家长嘟囔:"读技校?不就是去工厂卖力气吗?"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思。 这些年,办公室白领成了 "体面" 的代名词,技校生不知不觉就被归到了 "成绩差"" 没前途 " 的堆里。 可早年间根本不是这样。 那会儿进工厂当技术工,腰杆挺得笔直,技校毕业生包分配,工资不比坐办公室的低。 风向啥时候变的? 或许是高校扩招后,"上大学" 成了唯一的 "正途",扳手和机床慢慢就成了 "没出息" 的符号。 年轻人不愿意来,还有个更实在的原因。 辽宁的李师傅做模具制造二十年,技术在圈里响当当,工资从刚入职的三千多涨到八千,听着不少,可比起同期进公司、后来转管理岗的同事,差了一大截。 他带的徒弟,没几个能熬过三年,都说 "一眼能望到头,再厉害也是个工人"。 技校自己也不争气。 去年有新闻说,某技校把学护理的学生拉去电子厂拧螺丝,美其名曰 "社会实践",一天干满十二个小时。 还有的学校,教材还是十年前的版本,老师对着 PPT 讲过时的参数,学生毕业到了工厂,连新型设备的按钮都认不全。 这样的地方,家长敢把孩子送过来吗? 看看人家瑞士。 那边的孩子中学就可以选职业教育,手表厂的高级技工月薪能拿到 5 万瑞士法郎,比不少白领都高。 企业把最新的设备搬进学校,学生上午学理论,下午就能上手实操。 家长说起孩子的技术,那股自豪劲儿,不亚于咱们聊起考上名牌大学的娃。 现在国家也在想辙。 去年新增了好几所职业本科院校,技校生也能考研究生了。 广东有家技校,把企业的生产线直接搬到校园里,学生毕业就能顶岗,今年招生人数比去年翻了一倍。 但要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拿起扳手,光靠学校和政策还不够。 得让大家真的相信,能把零件磨到 0.01 毫米误差的手,和能写出漂亮方案的手,一样金贵,一样能撑起日子的体面。 社会对技工的评价总在矛盾中摇摆。 媒体常歌颂 "大国工匠",可现实里,不少人仍觉得技工是 "体力活",不如白领体面。 招聘会里,企业喊着 "高薪急聘",转头却在晋升时给技工设限;家长嘴上说 "有门手艺好",选学校时还是把技校当备胎。 职业教育的口碑被少数乱象拖累,人们想起技校,先想到 "流水线实习" 而非 "真技术"。 但也有新变化:萧山技师学院的高分数线、现代学徒制的高就业率,正悄悄改写印象。 说到底,社会评价藏着利益考量。 当技工薪资追上管理层,当技术资格与学历等值,当车间环境不输写字楼,"体面" 的标准才会真正多元,2200 万的缺口才有望变成机遇。 “这事儿看着就拧巴,工厂缺人缺到把工资喊到 2 万,技校却招不满,问题到底出在哪? 说白了还是观念没转过来。 谁家爹妈不想让孩子坐办公室吹空调? 可真当技术工人能差到哪去? 我认识个修高铁的师傅,人家光凭一手焊接绝活,年薪比白领高多了。 关键是技校得争点气,别总搞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实习,教的东西跟工厂脱节怎么行? 看看德国那套,企业跟着一起教,学生毕业就能上手,这才叫靠谱。 说到底,还是得让技术工人有奔头。 工资上去了,地位提起来了,谁还在乎是拿扳手还是敲键盘? 毕竟能挣到钱、受尊重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学校真有这么离谱的违纪吗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