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歼10战机研发团队遇到起落架反复调试失败的难题。请来的国外专家张口就是1千万美元,还调侃说中国人自己是搞不定的。总设计师宋文骢不服输,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适合歼10的起落架,而研发成本却只有28万元人民币左右。 1992年,中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卡在了一个谁都不愿意提的问题上——起落架。 一个看似简单的东西,却成了整架飞机的命门。 铁块一次次被砸弯、折断,试验场里响起的那种闷声,就像有人在心口狠狠捶了一拳。 人都愣在那儿,谁也不敢开口。 有人提议找外国人帮忙,毕竟人家在三代机上早就吃透了。 专家来了,态度挺“爽快”,开口要一千万美元,还带着点讥笑:“你们中国人自己是搞不定的。” 那神情像极了一个老财主,看着隔壁家小孩摸着空口袋硬撑。 话扔下来,空气里带点羞辱的味道。 宋文骢坐在会议室里没动,他背挺直,手里的笔扣在纸上。 他没急着回话,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只是冷冷盯着桌子。 后来他就说了一句话:“我们自己来。” 这话一出,意味着没人能退。 那会儿条件差得要命,研究所连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几十个年轻人窝在闷热的车间,拿计算尺、铅笔,画图纸画得像在往墙上贴命。 六万多张图,汗水滴在纸上,墨迹晕开,又得一遍一遍描。 起落架的试车台轰隆作响,金属互相撞击,火星子飞溅。 年轻的试验员整夜守在仪器旁,眼皮肿得睁不开,还是不敢眨,生怕错过一个数据。 其实没人敢说心里不怕。 那种怕,不是怕累,而是怕折腾下去发现真搞不成。 可他们还咬着牙,像打井一样,不停地挖,往下挖。 几年后,那个靠自己做出来的起落架终于过了关。 花了多少钱? 二十八万人民币。 跟人家一千万美元比起来,像个笑话。 但那真是自己攥出来的。 六年后,一架灰不溜秋的飞机被推上了成都温江机场的跑道。 那天是1998年3月23日,天气并不好,雾气压低。 常规飞机全撤走了,整个机场安静得不像话,只有士兵的脚步声窸窣,像催命鼓点。 机身上漆都没来得及涂,孤零零印着红色的“001”。 雷强站在机头下,手心全是汗。 这个飞过美制F-16和法国幻影2000的老飞行员,此刻心跳得像要跳出嗓子眼。 第三代机试飞有个魔咒——都摔过。 要是摔了,不只是机器没了,命也可能搭上。 宋文骢走过去,风吹乱了他的白发,只丢下一句:“飞机准备好了,就看你了。” 下午两点二十八分,两发绿色信号弹升空。 发动机轰鸣得像撕开空气,机身抬头,飞机掠过跑道,冲进雾里。 地面所有人都仰着脖子,呼吸一滞。 宋文骢眼睛一眨不眨,整个人绷得像一根弦。 十七分钟,漫长得像一辈子。 直到降落伞在尾部撑开,飞机稳稳落在跑道上,压在心口的大石头才算掉下。 雷强爬出座舱,眼泪糊了脸。 他抱住宋文骢,哭得一句话都说不清。 那一刻,哭声、笑声、掌声混成一片。 宋文骢哽咽着,说:“从今天起,三月二十三日就是我的生日。” 但飞机飞起来,不代表一切结束。 那些年,研究所的日子穷得可笑。 宿舍漏风,科研人员下班后还得自己种粮贴补家用,工资不到两百块。 有一次宋文骢还偷偷去摆摊卖面条,心里窝火,却也别无选择。 没有条件,他们就用身体去填。 夏天,车间闷得喘不过气,大家穿着背心裤衩守在机器旁。 冬天,冷得手抖,还是硬把曲线画完。 有人撑不住,倒在了岗位上。 首飞的总指挥杨宝树,第二年就因病去世;副总工程师许德,癌症缠身,还坚持站在试飞现场,直到彻底倒下;罗阳,在歼-15成功起飞那天,笑着和同事握手,几分钟后捂着胸口倒下。 他们的面孔渐渐淡去,留在档案上的只是几行字。 可每一次讲起歼-10,心里都明白,那是用命换出来的。 2006年,歼-10终于亮相。 镜头里它喷着“八一”军徽,第一次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大众面前。 那一刻,它不再是秘密里的孩子,而是真正列装部队的战机。 从此,中国空军不再全靠买别人的家伙。 那灰扑扑的身影,成为新起点。 时间过去这么多年,歼-10早已不再孤单,歼-20、歼-16、运-20一架接一架飞上天空。可回头看,真正让人记得住的,还是那架001的样子,还是那片雾气笼罩的跑道,还是老人与飞行员相拥时的泪水。 飞机可以不断更新,型号一个接一个,可那段日子里的倔强、憋屈、咬牙坚持,才是它真正的骨头。 起落架撞击试验时的轰响、纸堆里的汗渍、夜里灯下的身影……这一切都还在那里。 结尾没有什么总结的必要。 只要想起那个春天,成都的雾,跑道尽头的红色数字,还有一个白发老人把生日改到那一天,就够了。
早就想打!日媒首次爆料:中国双航母出动时日军战机已做战斗准备。别忘了,甲午战争始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