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陈士榘欲智取赣榆,让战士化装进城,门口的伪军忽然盘问:“你们是哪个村的?”不巧,战士都是山西人,开口就露馅,个个张大嘴巴,不敢出声,伪军觉得奇怪,正想再问,此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 一个错误的口音,险些让整个攻城计划化为泡影。当山西战士面对当地伪军盘问时,露怯的神情瞬间暴露了身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人群中那个走出来的人到底是谁?他又将如何化解这场危机? 1943年11月,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寇集结2万多重兵,妄图对鲁中和清河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驻赣榆城的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71旅旅长李亚藩,奉日军上村旅团长密令,蠢蠢欲动,准备伺机”扫荡”滨海,打通海州到青岛的沿海公路。 时任滨海军区司令员的陈士榘,这位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开国上将,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赣榆县城高墙厚,工事一环接一环,周围还有护城河,架桥登城相当困难。驻守城内的是由伪军旅长李亚藩带领的两个团。由于部队没有重武器,强攻的话很难突破,损失必然很大。 机会来了。1942年11月,八路军滨海根据地的侦察员掌握了赣榆城内伪军一四一团副官刘连城的行踪。这个人常常深夜出城执行任务。一天夜里,侦察员埋伏在其必经之路上,趁其不备将其抓获。 说起来也有趣,刘连城被抓之后吓坏了,但侦察员并没有把他怎么样,除了不能自由活动,其他照旧如常,吃的喝的都和大家一样。经过几天的相处,以及侦察员的教育,刘连城渐渐觉悟,表示愿意为抗战出力。 陈士榘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他早就想攻打赣榆城,现在如果有刘连城作为内线接应,事半功倍。刘连城为了将功赎罪,还主动提出自己可以说服把兄弟一四一团团长黄胜春,让他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刘连城当即写信一封,通过城内的联络员送到了黄胜春手中。黄胜春看信后,觉得八路军想要攻打赣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审时度势后答应帮忙。 考虑到刘连城此次出城的任务是筹备粮食,陈士榘决定派出突击队,让他们化装成运粮的老百姓,由刘连城带着进城。为了保证突击队的战斗力,陈士榘选人时挑的都是老兵,不巧的是,突击队的战士都是山西人,自然不懂当地话。 1943年11月19日夜晚,一队运粮车队慢悠悠地走在前往赣榆的大路上。刘连城走在队伍最前面,几个突击队战士穿着伪军军装紧跟其后。走到城下时,四周漆黑一片,空中的月亮也很配合似的藏了起来。 城楼上的伪军哨兵尹麻子奇怪,怎么这么晚还有人要进城。刘连城一听这声音,松了一口气,是他认识的人。其他几个伪军一听,连忙打招呼。刘连城不耐烦地说快给我开城门,旅长交代的筹粮任务,这些都是运粮的,晚了旅长追究,你可担待不起。 尹麻子不敢怠慢,城门一侧缓缓打开。尹麻子见队伍好几大车,来的人也不少,就对着前面的几人随口一问:“你们是哪个村子的?还有这么多粮食。” 这下糟了。突击队的战士都是山西人,张口就露馅了,为首的几个战士张大嘴巴,不知道说什么好,后面的几个战士已经悄悄摸着枪,准备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尹麻子觉得奇怪,准备再问。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人群中走出了刘连城。他一个箭步上去,拿出一根烟敬上:“今晚就麻烦了。”尹麻子接过烟,刘连城又掏出火柴要为其点火,只见他拿出划亮火柴,顺势举高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圈。尹麻子以为是在和他开玩笑,也踮着脚尖,对火点烟。他不知道这是刘连城放的信号。 说时迟那时快,刘连城身后的突击队长冲了上去,对着尹麻子的脖子就是一卡,下一秒尹麻子没了声响。突击队赶紧进城,火速控制城门,随即信号弹划破夜空,进攻部队跟着进城。 1943年11月19日,陈士榘指挥的赣榆战役仅以牺牲3人,伤37人的微小代价,获得了全歼伪七十一旅两个团和伪保安总队、盐警总队2000余人的战果,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机枪8挺、掷弹筒40余门、战马30匹、汽车2辆及其他战利品。 此次战役充分体现了陈士榘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善于抓住战机,巧妙利用内线关系,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胜利。这次智取的成功,不仅在军事上打击了日伪军,更重要的是打乱了敌人对滨海根据地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计划。 赣榆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其里应外合的战术运用,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这位从湖北乡村走出的农家子弟,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保卫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次机智的救场,一个圆圈形的信号,改变了整个战局。陈士榘的赣榆之战告诉我们,战争中往往细节决定成败。你认为在危急时刻,最考验指挥员的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日军为何要侵略南洋?正是因为中国坚持抗战,让日本无路可走了!你猜怎么着?194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