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越来越近了,一些大国讨价还价不说,连小国也把来不来参加阅兵当成拿捏我们、争取好处的机会,那我们到底图什么呢? 日历一页页撕向9.3,世界的目光像聚光灯般打过来,却混着些不和谐的调调。 有人揣着算盘晃悠,把这场纪念当成讨价还价的菜市场;还有些弹丸之地的角色,踮着脚想把来不来变成撬动好处的杠杆。 行吧,既然这么多人忙着精打细算,倒更该掰扯清楚:这场阅兵,咱们到底在较什么劲。 把时钟往回拨八十年,华北平原的高粱地里还藏着逃难的百姓,黄浦江的水映着侵略者的炮楼。 那时的中国,连一场像样的抵抗都要凑齐各路零散力量,更别说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腰杆。 十四载浴血奋战,三千五百万同胞的血泪,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是战士最后一口气里喊出的回家。 如今长安街旁的华灯亮得晃眼,可总得有人记得,这些光亮是踩碎了多少黑暗才拼出来的。 阅兵场的地砖下,埋着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当铁甲洪流碾过长安街,履带印里藏着的是平型关的枪声、台儿庄的硝烟,是杨靖宇胃里没消化的树皮,是张自忠战死前的最后一道命令。 那些觉得这是秀肌肉的声音,怕是忘了,1945年的中国,连展示伤痕的力气都快没了。 现在让新型坦克亮个相,给舰载机一个腾空的机会,不过是告诉那些长眠的英魂,你们守护的土地,现在有能力自己站岗了。 街头巷尾的大爷大妈可能说不出太多大道理,但他们看阅兵时眼里的光骗不了人。 公园里晨练的老退伍兵会对着电视敬礼,幼儿园的孩子会指着战机喊好厉害,这些瞬间比任何外交辞令都实在。 这就像过年时全家贴春联,不是为了向邻居炫耀年画多贵,而是给自己人一个机会,摸摸胸口那团叫做归属感的火苗。 那些盯着谁没来的评论员,大概不懂这种朴素的情感,国家这两个字,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地理概念。 国际舞台上的戏码总带着点荒诞感,当年签字桌上被无视的中国代表,如今成了谁都想攀谈的对象,曾经连像样武器都造不出的国家,现在的装备库里能拿出让世界惊叹的家伙。 有人酸溜溜地说这是在秀实力,可实力这东西,就像寒冬里的棉袄,自己有了才敢出门见风雪。 咱们摆出来的不是威胁,是别惹我的底气,更是一起走的诚意,毕竟,被战火燎过的民族,比谁都懂和平有多金贵。 那些把阅兵当成筹码的角色,其实犯了个常识错误:这场纪念从来不是给宾客准备的盛宴,而是我们给自己立的纪念碑。 就像清明上坟不会因为谁没来就不烧纸,缅怀先烈也不会因为某些杂音就打折扣。 当战机编队在天空划出彩虹,当老兵方阵颤巍巍举起右手,这些画面会刻进民族的基因里,告诉后来人,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又将走向何方。 9.3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种自说自话里。 不管外界怎么算小账,我们偏要把历史的账本翻出来晒晒,不管别人怎么掂轻重,我们就要在这片土地上,为先烈、为后人,认认真真地搞一场纪念。 这不是固执,是清醒,知道自己从哪来,才明白该往哪去。
9.3大阅兵越来越近了,一些大国讨价还价不说,连小国也把来不来参加阅兵当成拿捏我
阿离言娱乐说
2025-08-19 13:24:1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