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在八路军总部揭朱德的短,他说:当年,朱老总曾被我打得到处跑。 朱德,1886年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15个兄弟姐妹只活下来8个。九岁被有钱叔父收养,才有机会读书识字。1908年,他考进云南讲武堂,学军事本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投身革命,在滇军混到旅长。1916年,恩师蔡锷去世,妻子难产死了,他意志消沉,还染上了鸦片瘾。1920年,他带兵打四川失利,人生低谷时第二任妻子和孩子又被军阀害死,这让他下决心改变人生轨迹。 刘伯承,1892年出生在四川开县(今重庆开州),家里也是穷得揭不开锅。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受孙中山影响,立志救国。1911年辛亥革命,他扔下书本参军,1912年进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学军事。毕业后他在川军打拼,1916年护国战争中右眼受伤,成了独眼龙,但这没挡住他往上爬。1920年,他已经是川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靠着脑子好使和打仗果断,在四川军界混得风生水起。 1920年,云南军阀唐继尧看上了四川的肥地,派朱德带滇军去抢地盘。四川军阀熊克武不干了,让刘伯承带兵挡住。两军在川滇交界碰上了。刘伯承脑子活,摸透了地形,在山谷里设伏。滇军装备好,兵力也不弱,但进了隘口就被包了饺子。刘伯承指挥川军从两边夹击,打得滇军晕头转向。朱德扛不住压力,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撤回云南。这仗打完,刘伯承名声更响,朱德虽输了,却也从中学到不少教训。 那时候,他们一个是滇军旅长,一个是川军军长,都是军阀手下的得力干将,谁也没想到几年后会站到同一战壕里。这场交锋成了他们命运的起点,也埋下了日后合作的种子。 1920年那场仗后,朱德和刘伯承的人生路子都变了。朱德回到云南,痛定思痛,决心戒掉鸦片,去上海找新出路。1922年,他跑到德国留学,认识了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他又去苏联学军事,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起义没成,他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一块儿搞红军,后来当了总司令,带着队伍打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一路干到新中国成立。 刘伯承这边,1926年也加入了共产党。他军事才能出众,1927年也在南昌起义里当参谋长,帮着筹划战术。起义散伙后,他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回国当了红军总参谋长。长征里他带队渡金沙江,抗日时在太行山打鬼子,解放战争指挥淮海战役,战功一点不比朱德少。两人在革命路上越走越近,从战场上的对手变成了铁搭档。 1949年,新中国成立,朱德和刘伯承都被封为元帅。朱德当了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忙着建军队管国家,直到1976年去世,89岁。刘伯承干了军事学院院长,教出一堆军事人才,1986年去世,93岁。他们从1920年的对头,到后来为同一个目标并肩奋斗,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 说起来,朱德和刘伯承的这段经历挺接地气的。俩人早年都是给军阀卖命,1920年那次交手,谁也没占到便宜就各回各家。可后来,他们都看清了军阀混战没啥出路,干脆投身革命,干点大事儿。这不就是普通人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吗?路子不同,最后却走到一块儿去了。 他们的转变也说明一个理儿:信念这东西,能让人从对头变成兄弟。1920年那场仗,刘伯承占了上风,朱德吃了亏,可这没让他们结仇,反而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成了战友。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觉得稀奇,可细想想,又挺符合历史规律。乱世里,能看清方向的人不多,他们俩算得上清醒的。 再说说成就,朱德当总司令,管大局;刘伯承搞战术,教人才,俩人分工明确,把新中国的军事家底子打得结实。1949年授衔时,十个元帅里他们赫然在列,谁能想到这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打来打去”的故事呢?
刘伯承在八路军总部揭朱德的短,他说:当年,朱老总曾被我打得到处跑。 朱德,188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8-15 09:09:16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