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机会快来了,美台谈判文件曝光,岛内觉醒,赖支持率跌破三成 民进党的信用危机不是从某个文件开始的,而是从一次次的“替人背锅”中积攒下来的。 这次谈判文件被曝光,只不过把赖清德刻意隐藏的姿态提前撕开。面对美国挥下的关税刀,台湾不但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连装作体面一点的筹码都快拿不出。赖清德唯一能给的,就是他手上的资源——对美国战略布局言听计从,对经济重构不设底线。 表面看是为了挽回20%关税,实则连这20%的定义都不是定值。按照美方现在分类叠加的算法,对中小型出口企业来说,实际负担很可能远超于此,甚至比前期试行的32%还要高。换句话说,岛内产业不是在“减负”,而是在“延命”。 但关键问题不在关税本身,而在:台当局到底答应了什么。 台积电不只是投资,是战略转移 曝光文件中最刺眼的一项,是对台积电在美投资规模的确认——30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建在亚利桑那州、由美方全程把控、从设计端就已脱钩的战略资产。 表面叫“晶圆厂”,实质是技术剥离。 台积电的技术、人才、甚至部分设计流程都被打包搬到美国本土。这种“投资”,对美国是产业回流,对台湾却是根基外移。赖清德拿的是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命脉,换的是今天的一纸关税折扣。 就连“护台神山”都可以砍下来送出去,那还有什么是不能谈的?军购、预算、驻军、指挥权……全都成了可以交易的条件。 国防预算3%,花得不是钱,是岛内人的未来 赖清德答应把2026年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3%,按现阶段经济体量,大约是8000亿新台币。这笔钱不是买导弹那么简单,而是长期锁死台湾财政的“防务结构性沉没成本”。 一方面,是美方指定的军购项目直接绑死预算执行权;另一方面,是大幅推高军工配套在地方财政中的占比,让“战备”优先于“社保”、“教育”和“交通”。 到那时候,不是台湾“不想统一”,而是“不能活得像一个正常社会”。 而讽刺的是,美国的20%关税并未因此取消。谈判的本质从来不是互利,而是单方面压榨的合法化。 对比对岸,“两种命运”越来越清晰 同一时间,中美贸易谈判进入新一轮延期。特朗普本想拿大豆和芯片换缓和,结果连口风都换不出一句,谈判周期硬是被中方拖成战略对峙的消耗战。英伟达的H20芯片被认定“不安全”,直接失去了进入中国工业级市场的通行证。而稀土管控也让美国的“以科技压中国”的图谋走向熄火。 相比之下,台湾这一边却主动把未来十年的核心资产交出去,只换来一个“税率先降后议”的模糊承诺。 不对等,不止体现在硬实力上,更体现在对谈判本质的认知水平差距上。 大陆是在“守关口”,台湾是在“求开恩”。 群体性幻觉终结,赖清德困于执政早期 赖清德的问题不在“亲美”,而在“没有自己的底线”。 岛内对他原本还有一丝“技术官僚”的幻想,认为他会比蔡英文更理性。但一年不到,支持率已跌破三成,成了民进党执政近十年来最快失速的领导人。 不是因为突发事件太多,而是因为政策路线毫无说服力。水灾、台风、公投、罢免——每一个事件都只是点燃导火索,真正的火药,是民众早已积蓄的愤怒与无力。 “台湾民意基金会”的调查显示,不止赖清德,连内阁首长卓荣泰的支持度也同步下滑。绿营原以为靠内部轮替就能稳住局势,却没料到民意已经开始结构性流失。 当年赖清德竞选时承诺“不当美国棋子”,结果不到一年,成了连自己都不敢回顾的承诺。 统一不是“喊来”的,是等来的 很多人误以为统一要靠“摊牌”,其实从历史节奏来看,它更像是一个窗口期——不是某一方强行推进,而是对手自身无法维持、失去信仰、放弃抵抗。 今天的台湾局势,正走在这个临界点上。 不是台军不想打仗,是连自己的资源和补给都开始交给对方定义;不是民众不想反抗,而是被消耗在一场场“比烂游戏”中,连选票都不再抱希望。 美方当然知道赖清德撑不住,所以才连谈判都不装了,直接把条件明码标价。反正谁上台都得认这个账,不如现在就捞一笔。 而岛内民众也开始意识到一件事:所谓“自主”不过是“妥协更温柔”一点而已,终局不会改变。 从谈判文件到支持率崩盘,赖清德不是输在战术,而是败在失了战略方向。 民进党这十年来把“美国第一”当信条,却从没想过这信条本身就是个负债。当美国不再需要台湾是“朋友”,只需要台湾是“工具”时,政权信用的崩塌就会变成整体体制的裂解。 统一不是强攻的结果,而是对方先把自己放弃了。 现在,岛内不是有多少人盼着统一,而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连统一都来不及”。 参考资料: 《美方台积电投资要求曝光,亚利桑那州晶圆厂计划升级》联合报 《台湾民意基金会:赖清德支持率跌破三成》中时新闻网
台湾哭了,白跪白送最近,台湾省民众心情十分低落,他们没想到台湾当局所做的一切竟
【1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94
现在台湾卖国贼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