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次军委会议上,彭德怀在大会上指着刘伯承怒骂:不要忘了,红军时期,教条主义可是逼死过革命同志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边倒"的战略方针,全面向苏联学习。
这股学习热潮很快延伸到军事领域,军队建设开始全盘照搬苏联模式。
从训练大纲到军校制度,从作战条令到编制体制。
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
但这种脱离中国实际的做法很快显露出弊端。
部队训练和军校教学都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官兵们普遍反映苏联那套过于死板,不符合中国军人的习惯和特点。
到1956年,党和国家及时发现问题,明确提出反对"教条主义"。
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
这一重要政策转向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掀起了波澜。
1958年5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
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元帅,点名批评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
彭德怀向来以耿直敢言著称。
他不仅尖锐指出刘伯承主持的军事学院存在严重教条主义问题。
更重提一桩历史旧事:
"别忘了红军时期,他的教条主义就曾逼死过革命同志。"
这番话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被点名的两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帅。
彭德怀所指的"革命同志"是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余天云。
而这里面其实存在重大误会。
整件事的导火索是1956年8月彭德怀收到的一封匿名信。
这封出自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某位少将学员的信件。
详细反映了学院教学中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
每堂课要连续上六小时,中间没有任何休息。
学员经常饿着肚子听讲,教室里此起彼伏的饥肠辘辘声。
考试采用"三堂会审"模式。
主考、陪考、监考三堂官员围着学员。
现场抽签答题,有人紧张得当场晕倒。
这种完全套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教学模式,让师生们苦不堪言。
彭德怀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致信刘伯承要求整改。
此时中央已经发布《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五个重要文件,明确要求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刘伯承收到信后迅速行动。
组织学院党委开展自查,很快调整了课时安排。
在课间增设点心供应,同时改革了考试形式。
但就在他准备从根本上解决教条主义问题时,身体却垮了。
剧烈的头痛、持续的牙痛和严重的眼疾迫使他不得不请假治疗。
由陈伯钧和钟期光代理院务。
1957年,彭德怀亲赴南京军事学院进行实地调研。
经过深入考察,他在报告中明确指出。
学院教学中教条主义问题依然严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56年9月,学院许多同志就强烈要求改变现状。
但院党委行动迟缓,未能及时作出决策。
此时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疗的刘伯承看到报告后。
虽然内心有不同看法,仍指示学院停课一周开展反教条主义学习运动。
这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1958年5月军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将矛头直指刘伯承。
并重提余天云之死的历史旧案。
余天云是红四方面军著名战将。
1936年4月红军即将走出草地时,在大金川渡河不幸溺水牺牲,年仅30岁。
彭德怀认为这事与当时担任红军大学校长的刘伯承有关。
但事实并非如此。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调余天云到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
余天云后来落水身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妻刘伯新在长征途中病逝造成的巨大打击。
刘伯新1932年参加红军,曾任妇女独立师第二团团长,1934年与余天云结为革命伴侣。
她的病逝让余天云悲痛欲绝,过铁索桥时精神恍惚失足落水。
毛泽东事后曾明确表态:"余天云还是个年轻人,心态不稳定,寻了短见,怪不得谁。"
这场历史误会并未影响彭刘二人的革命情谊。
在抗日战场上,他们始终是生死相依的战友。
1943年秋,两人共同执行穿越敌占区赴延安参加七大的任务。
在山西逯村一带多次协同侦察,最终成功突破重重封锁。
两位开国元帅的这段往事,成为新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值得深思的一页。
既反映了探索的艰辛,也见证了革命者之间的肝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