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

万物知识局 2025-08-14 09:47:30

1978 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一次夫妻吧!” 次日,她抛下3岁的女儿,头也不回的离开,42 年后,女儿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

2020年,在一所小学门口,一位梳着马尾辫、头发花白的朴素女教师,正细致地护送孩子们过马路,不远处,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妇人,64岁的李亚茹,正安静地凝望着她。

那一刻,李亚茹的泪水夺眶而出,她颤抖着,在心里反复念着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她知道,这就是她的女儿——小芳。

整整四十二年,漫长的时光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将这对母女分隔在祖国的南北两端,直到此刻,当她终于颤声唤出那句深藏心底的“小芳”时,两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泪水,终于汇聚成河。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被迫中断了如此漫长的时间,这份重逢背后的故事,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沉重。

那一切都要从1978年说起,黑龙江小兴安岭脚下的一个村子里,26岁的上海女知青李亚茹,终于收到了一张薄薄的返城通知书。

这张纸,李亚茹足足等了十年,十年前,她还是一个16岁的上海弄堂女孩,响应国家号召,从繁华都市一脚踏进了广袤的东北黑土地。

在那里,她遇到了当地的民办教师刘宝民,两人结婚,生下了女儿小芳,返城的消息传来时,李亚茹激动得一夜未眠。

可是很快,现实的冷酷便浇灭了她的喜悦:按照当时的政策,她可以一个人回上海,但农村户口的丈夫和女儿,却无法随她同行。

而且全国753万返城知青中,约有105万人和她一样,都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是留下坚守,还是独自离去,重新开始?

在那个政策像铁板一样坚硬的年代,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村子里关于返城与去留的议论甚嚣尘上,李亚茹的心里矛盾得要命。

而一边是阔别多年的故乡,一边是三岁的女儿和相濡以沫的丈夫,她在雪地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异常沉重,临走前夜,她颤抖着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一次夫妻吧!”

这句话里,包含着多少绝望、不舍和难以言喻的悲壮,刘宝民看着她,最终艰难地开口,成全了她:“你走吧,别让孩子恨你一辈子。”

在1981年,政策开始有所松动,允许农村配偶随迁进城,可是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多年的分隔早已让夫妻关系变得陌生,孩子也适应了单亲生活。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就到了2018年,62岁的李亚茹在整理旧物时,偶然翻出了一本日记。

在那本泛黄的本子上,记录着小芳第一次背古诗时的稚嫩情形,许多字迹都被当年的泪水打湿过,她还翻到了小芳五岁时歪歪扭扭写的字:“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这一刻,积压在她心头数十年的思念像决堤的洪水,再也无法抑制,她决定,不能再等下去了。

并且通过当年一起下乡的老战友,李亚茹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了女儿的消息,得知小芳还在黑龙江当老师,并且一直没有结婚时,李亚茹的心情五味杂陈。

这是她买了四十多年来第一张回东北的火车票,踏上了寻亲之路,当她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黑土地时,一切都已变了样,可那种刻骨铭心的熟悉感,却依然清晰。

现在,这份迟来了四十二年的母女情,正用余生努力填补着空白,李亚茹每年都会到哈尔滨住上两三个月,带来女儿爱吃的上海特产,从城隍庙的五香豆到蝴蝶酥,还有她亲手做的上海菜。

虽然错过的岁月无法重来,但她们努力让这份亲情重新鲜活起来,李亚茹每天都会通过手机给女儿分享上海的天气和街景,小芳也会发来学生们的照片和村子里发生的变化。

而她们用这种最简单、最日常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弥补着四十年的鸿沟,小芳曾对李亚茹说,她一直在等妈妈回来。

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让李亚茹泪流满面,也为这段长达四十二年的分离与等待画上了充满希望的注脚。

故事到了这里,似乎迎来了圆满的结局,然而当我们回望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得不承认,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可李亚茹当年的选择,是无数知青家庭的缩影,更是政策与个人命运交织下的悲剧性产物。

有人说她狠心,有人说她别无选择,谁又能真正理解一个母亲在那个年代的挣扎和纠结呢,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两难,而每一个决定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常说血浓于水,但当时代的洪流裹挟而来,这份亲情又将如何被考验,如果你是当年的知青,会为了返城而抛弃家人吗,或者,你能原谅这样迟来的母爱吗。

【信源】黑龙江省档案馆知青返城政策专项记录 《哈尔滨日报》2020年“知青往事”专题报道

0 阅读:371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