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休战将到期,特朗普不批准延长期限,却要求中方3倍增购美国大豆 【信源】期限已到,美国拖不起,特朗普不得不签,但他想要的中国没有给2025-08-12 10:06·国际玩笑社 就在中美“关税休战”的倒计时只剩48小时的当口,一则消息打破了微妙的平静。当地时间8月10日,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要求中国将美国大豆的采购量翻三倍。 这个最后通牒式的要求,卡在两个时间点之间:一个是即将到期的贸易协议,另一个则是传闻中定于8月15日与普京的会晤。特朗普此刻打出这张“大豆牌”,究竟是成竹在胸的极限施压,还是拿着过时剧本的战略误判? 特朗普这步棋,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以豆换税”。明明双方代表早已就会晤成果达成共祝,准备延长休战期,可这份延期协议偏偏就卡在特朗普的办公桌上。 眼看8月12日大限将至,他抛出增购大豆的要求,意图再明显不过:拿一笔巨大的农业订单,换取关税上的让步,在最后一刻为美国捞取最大好处。 显然,这出戏的核心观众,还是美国国内民众——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表演罢了。众所周知,美国中西部农业州是特朗普最坚实的支持者聚集地,而大豆,正是当地农场主赖以为生的根本。 把出口订单翻上几番,等于直接给核心支持者送上真金白银,这是稳固基本盘最有效的办法。同时,他把这个要求塞进“减少贸易逆差”的宏大叙事里,既能给自己贴上为国奋战的标签,又能把经济失衡的锅甩给中国,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无论是极限施压还是政治表演,都可能源于同一个误判。特朗普团队似乎还活在2018年贸易战的记忆里,想把当年的戏码再演一遍。 那一年,大豆也曾是关键筹码。当时中方为表诚意,一度承诺大量采购,可仅仅两个月后,美方就单方面撕毁协议,对华加征关税。 也正是那次失信,让中方彻底丢掉幻想,不仅用25%的重税反击美国大豆,更从此开启了全球采购的多元化布局。“美国大豆”这个词,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也不再只是一种农产品,更成了美方言而无信的代名词。 遗憾的是,特朗普这套戏码设计得再精巧,也选错了上演的时代。他显然算错了一笔关键的账:牌桌对面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其一,当下的市场态势早已今非昔比,曾经的格局已被全新的面貌取代。如今的中国大豆市场,美国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根据2024年的数据,中国全年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美国所占的份额仅约四分之一,而来自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供应早已是绝对主力。 要让订单量变为原来的四倍,美国大豆的供应就得从两千多万吨猛涨到四五千万吨才行。这在现实中,等于要求中国撕毁与巴西等国的长期合同,推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稳定供应链。这笔账,经济上不划算,地缘政治上更不明智。 进一步看,市场格局的变化背后,是中国战略定力的增强。2018年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中国认识到,把粮食这种战略物资的供应链压在单一国家身上,等于把命门交到别人手里。 因此,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风险,早已是既定国策。 而且,中国大豆储备丰裕,国内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如此一来,外部施压能起到的作用自然会大幅减弱。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再把所有鸡蛋放回同一个篮子里。 而最根本的一张牌,是早已荡然无存的信任。当“美国大豆”在2018年因美方的背信弃义成了一个负面符号后,它作为谈判筹码的信用就已经破产了。 信任是交易的基石,一次背叛,就足以让之后所有的承诺都变得廉价。中方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任何想重复“大豆换承诺”的剧本,都注定是徒劳。 说到底,特朗普这番故技重施,更像是一次刻舟求剑。他依据的是一张2018年的旧地图,却想在2024年的新航道上航行。 他高估了一颗豆子的威力,却低估了中国市场结构的变化、国家战略的决心和历史记忆的痛感。 这颗被寄予厚望的大豆,非但没能撬动中美关系,反而像一面镜子,清晰照出了美方在对华博弈中的思维惯性与判断失误。信任一旦碎裂,任何利益的粘合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个关税战打到最后,全世界会发现,这事是美中玩了全世界,折腾了半天,中美的关税就
【75评论】【1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