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为‘中立’付出代价!”美国现在加紧拉拢俄罗斯,就是断定中美一旦为东南亚问题产生冲突,俄罗斯只会看着双方开战,因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站在“观察者”立场,现在就该轮到俄罗斯来观察了.... 【信源】:美国施压中国“谴责俄罗斯” 我大使再谈中方立场-观察者网 在华盛顿的外交布局中,一场以中俄关系为赌注的冒险行动已然展开。美国的战略家们似乎相信,他们已找到了撬动中俄关系的那个支点,并准备押下重注。 他们的剧本是:在南海点燃一场可控的危机,以此逼迫莫斯科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边站。在他们看来,俄罗斯记恨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不够意思”,届时只会冷眼旁观。 然而,这场看似精妙的赌局,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几个致命的误判之上。 第一个误判,是把俄罗斯社会的一些情绪杂音,当成了足以动摇国策的信号。美国战略圈一直有个执念,认为中俄不过是貌合神离。俄乌冲突后,他们更是抓住了俄罗斯舆论中部分“代价论”的说法,大肆渲染“中国支持不够朋友”。他们搜集的证据包括:军事上,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武器;经济上,不少中国企业因担心二级制裁而小心翼翼,甚至被抱怨在能源采购上“趁火打劫”。 这些抱怨在俄罗斯社会中确实存在,但在华盛顿眼里,这成了绝佳的离间机会。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一时的社会情绪,跟国家的生存抉择根本是两码事。俄罗斯精英和民众心里或许有矛盾,但这并不妨碍克里姆林宫做出最务实的战略选择。 毕竟,俄罗斯自己也在搞平衡外交,一边向印度卖武器,一边与越南搞军演,它追求的是国家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把民间的抱怨声解读为国家战略即将转向,是华盛顿在这场博弈中犯下的第一个根本性错误。 如果说错估俄罗斯的情绪是第一步失算,那么错解中国“中立”外交的内涵,则是第二个更深层次的误判。 在美国看来,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采取的“中立”姿态,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投机行为。基于这种判断,他们炮制了一套极具挑拨性的逻辑:“既然你中国能在欧洲冲突中保持中立,那么当亚洲有事时,俄罗斯也理应中立旁观。”这套“中立换中立”的说辞,试图把中国的战略选择描绘成一种可以被轻易复制和利用的自私行为。 谁知,中国的立场远非“不站队”那么简单。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主动塑造的战略平衡,核心不是逃避,而是在复杂的变局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回旋余地。中国一方面强调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又持续呼吁和谈,根本目的是防止局势彻底失控,避免自己被拖入冲突。这种清醒的战略虽然让中国承受了一些舆论压力,却为国家赢得了最宝贵的发展时间。俄罗斯在战略层面同样需要稳固后方,对于这一点,他们其实早已了然于心。 美国的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误判,是严重高估了自己手中“筹码”的分量,同时低估了中俄之间那块由生存需求筑成的“压舱石”有多重。 为了这场豪赌,华盛顿确实抛出了些诱饵。外交上,国务卿布林肯罕见地向俄外长拉夫罗夫示好,暗示“欧洲是对手,但亚洲或许有合作空间”,试图营造美俄幕后交易的可能。军事上,则直接在南海给中国制造麻烦,通过提升航母巡航频率、加速武装菲律宾等方式,企图制造一场“可控危机”,逼俄罗斯表态。 但这些短期诱惑和军事胁迫,在结构性的生存捆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首先是经济上的“生命线”。在西方全面封锁下,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经济动脉已被切断,东方,尤其是中国,成了其唯一能依赖的经济引擎。2023年,两国贸易规模创下新纪录,达到2400亿美元,而中国也已连续14年稳居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持续输送的能源管道,加上人民币结算的愈发普遍,这一切都表明,若与中国关系破裂,无异于在经济上自寻死路。这笔账,克里姆林宫算得比谁都清楚。 其次是军事上的“深度互信”。“海上联合”、“东方”系列军演早已成为常态,两国军机编队共同飞越东海、日本海等敏感空域,甚至在2024年举行了长达18天的海空联合演习与巡航。这种核心领域的深度合作,是任何外交辞令都无法掩盖的互信。 更重要的是战略上的“背靠背”。普京曾直言,在西方的巨大压力下,俄罗斯“只能依靠自己和真正的朋友”,并将中俄关系视为“世界稳定的关键因素”和彼此的“战略后方”。 这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现实逼出来的唯一生路。至于俄罗斯外交官在南海问题上那句“不偏袒任何一方”的表态,更多是维持大国体面,而中俄联合声明中反复写入的“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才是真正的立场。 很显然,美国仍在使用一套过时的冷战思维来解读21世纪的大国关系。它试图用一时的情绪算计和虚幻的外交承诺,去拆解一个靠着数千亿美元贸易、深度军事互信和共同生存压力捆绑在一起的战略组合,这注定是徒劳的。讽刺的是,华盛顿的每一次卖力挑拨,客观上都像在为中俄关系做一次免费的压力测试,反而让双方更清醒地认识到彼此的不可或缺。
特朗普和普京会晤前夕,美国副总统万斯突然放狠话:他说,如果俄罗斯提出的条件乌克
【2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