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俾路支解放军为恐怖组织
2025年8月11日,美国国务院正式将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分离主义武装“俾路支解放军”(BLA)及其别名“马吉德旅”(Majeed Brigade)列为“外国恐怖组织”(FTO),同时将马吉德旅增列为BLA此前已获“特别指定全球恐怖分子”(SDGT)身份的别名。
这一认定依据美国移民和反恐法律,自联邦公报发布后立即生效,标志着美国反恐政策在俾路支问题上的重大转向。
从直接动因看,此次认定是对BLA及其分支马吉德旅近年来持续发动血腥袭击的回应。
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在声明中明确指出,该组织自2019年被首次列为SDGT后,仍多次实施恐怖活动。
其罪行包括:
2024年在卡拉奇机场附近及瓜达尔港务局综合大楼制造自杀式爆炸;
2025年3月劫持从奎塔开往白沙瓦的贾法尔快车列车,导致31名平民和安全人员死亡,并劫持300多名乘客作为人质。
后者尤其暴露了该组织的极端暴力倾向——武装分子炸毁铁路逼停列车后,公开威胁若巴军方接近将处决全部人质,并在对峙中宣称“击退”了政府军的地面进攻。
这些事件凸显俾路支安全局势的恶化趋势,也为美国的新认定提供了事实依据。
更深层次上,此举折射出美国对南亚战略的调整,特别是美巴关系的回暖。
值得关注的是,认定决定紧随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将军访美之后公布,表明两国军事外交的直接推动作用。
这一时间点也与美巴近期达成的贸易协议形成呼应——该协议允许美国企业参与开发俾路支省丰富的未开采石油资源,而安全环境是投资可行性的前提。
此外,特朗普政府与巴基斯坦的接触加强,被认为是对拜登时期冷落伊斯兰堡政策的修正,尤其是在阿富汗战争遗留问题尚未解决的背景下,美国需要巴基斯坦在区域反恐中的合作。
分析人士指出,此举表明美国不仅承认BLA对巴基斯坦的威胁,更隐含对俾路支省稳定及其资源开发利益的重视,可视作美巴战略互信的修复信号。
对巴基斯坦而言,这一认定是显著的外交与安全胜利。
俾路支省首席部长萨法拉兹·布格蒂迅速表示欢迎,赞扬联邦政府及军方“有效向美方陈述立场”,并强调这些组织长期“以虚假的民族主义旗帜残害无辜”,而“恐怖主义没有正当理由”。
官方态度背后,是俾路支省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
仅过去一周内,该省马斯通地区发生军车触雷事件,3名军人死亡;
随后巴军在兹霍布边境地区发动清剿,击毙至少47名恐怖分子(后增至50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这些冲突印证了分离势力与“巴基斯坦塔利班”(TTP)等组织在俾路支-阿富汗边境地带的渗透,也凸显美方认定对巴国内反恐行动的及时性支持。
该事件的地缘政治影响同样复杂。
一方面,中方在巴利益可能间接获益。
BLA及其同盟(如俾路支自由联盟BRAS)长期将中巴经济走廊(CPEC)作为袭击目标,多次针对中国工程师与基建项目。
2025年3月,BRAS更宣布整合各派武装为“俾路支国民军”,意图从游击战转向“有组织、协调的现代化抵抗”,并特别强调要“系统性打击中巴合作”。
而美方认定BLA为FTO,理论上将削弱其跨境资金流动和意识形态合法性,为走廊安全提供额外屏障。
但另一方面,美国政策存在两面性。
尽管此次认定针对BLA,但2024年美方“自由基金会”仍被曝向该组织关联机构提供320万美元“人权资金”,凸显外部势力在俾路支问题上的利益交织。
未来若美方以“人权”或“民族自决”为由支持其他俾路支组织,恐继续为地区埋下隐患。
尤其敏感的是,这一决定可能进一步冲击美印关系。
巴基斯坦及部分国际观察指出,印度政府被广泛认为是BLA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旨在通过代理人战争破坏巴稳定及中巴合作。
在美国近期因贸易争端、人权批评与印度关系趋冷的背景下,将印度暗中支持的势力列为恐怖组织,无异于“战略打脸”。
加之特朗普政府此前还将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袭击事件的涉事组织列为恐怖实体(新德里指责其为巴方支持),美印在反恐问题上的互信裂痕正持续加深。
综上所述,美国对BLA的恐怖组织认定虽以具体安全威胁为由,实则交织着多重战略考量:既是美巴关系修复的产物,也是撬动俾路支资源开发的杠杆,同时成为南亚地缘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其短期效果可能削弱BLA的国际活动能力,并鼓舞巴基斯坦的清剿行动;但长期看,俾路支冲突的根源——资源分配不公、民族诉求未解及外部干预——仍将持续发酵。
若美方不能保持政策连贯性,或忽视冲突的政治解决维度,单纯的“恐怖主义”标签恐难真正终结该地区的暴力循环。
而对于高度依赖俾路支走廊的中巴经济项目而言,安全形势的改善仍需依赖巴政府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及国际合作的持续性,远非一次认定所能根本保障。
热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