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的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最后 中国车企趁机杀进去,两年时间市场份额从9%飙到61%,结果普京政府突然变脸,一连甩出三招:报废税暴涨、认证门槛拉高、平行进口封死,直接把中国车企从“躺赚”模式踹进“内卷”深坑,这波操作到底图啥?是商业博弈还是大国过招? 俄乌冲突后,中国车企靠着供应链硬实力和性价比,两年内把俄罗斯市场啃得渣都不剩,奇瑞、长城、吉利直接接管了丰田、雷诺的工厂,俄罗斯媒体都自嘲“苏联汽车工业的遗产,现在得靠中国工程师重启了!” 但普京政府转头就翻脸,2025年8月起,进口车报废税搞出“差价附加税”:一辆采购价10万的长城皮卡,在俄罗斯卖20万就得额外交5万税费,再加上年初关税上调,综合成本直接涨30%。 更绝的是认证壁垒:所有车型必须在俄罗斯本土实验室做碰撞测试,周期从6个月拉长到1年,费用翻倍,平行进口渠道直接封死,60%靠这招走货的中国车企集体傻眼。 俄罗斯这波政策,精准喂肥了本土车企,Lada销量环比暴涨34.4%,政府给每辆车补贴30万卢布,还提供零利率贷款;卡玛兹卡车一边抱怨中国车“搞价格战”,一边偷偷抄中国重卡的设计,俄罗斯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用市场换技术,用政策逼中国车企建厂。 长城被逼着把哈弗M6产线搬到卡卢加州,零部件本土化率提到70%,结果利润率砍半;奇瑞本来要投50亿卢布建电池厂,现在只能紧急收购AvtoVAZ工厂,就为了混个“本地生产”的身份。 这波变局直接戳中中国车企的命门,太依赖整车出口,本土化生产比例不到10%,俄罗斯冬天冷得能把铁冻裂,对车辆耐腐蚀性、悬架性能要求贼高,但中国车企直接把国内车型“平移”过去,结果出租车开15万公里就报废。 更搞笑的是,通过欧盟严苛认证的中国重汽汕德卡,在俄罗斯居然因为“刹车缺陷”被禁售,政策一收紧,上百家中国经销商直接关门大吉,活脱脱一场“野蛮生长”的现世报。 俄罗斯这操作,表面看是贸易保护,其实就是商业逻辑的回归,哪个国家会放任关键制造业被外资拿捏?德国当年用“市场换技术”盘活大众,日本靠《外汇法》保护汽车工业,俄罗斯不过是在抄作业。 对中国车企来说,这反而是好事——它撕掉了“低价倾销”的标签,逼着企业从“卖产品”变成“建生态”。 看看奇瑞在俄罗斯的应对:给车加-40℃防冻液、镀锌底盘,把耐寒电池技术共享给俄方,甚至研究俄罗斯文化设计产品。 这种“钻进对方肚子里”的本地化策略,才是真正的全球化,那些哭唧唧抱怨“俄罗斯不讲武德”的车企,该反思的是:为啥没在红利期建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为啥没把售后服务做到让俄罗斯人挑不出毛病? 市场从来不同情光着屁股的人,当政策铁拳砸下来时,技术壁垒和产业博弈,才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必经的“成人礼”。 鸡蛋不能全放一个篮子,但更重要的是,每个篮子都得用本土化的根扎稳,毕竟在任何一个有工业雄心的国家,商业博弈的残酷性,可比地缘政治的口水战狠多了。
这个事,全世界也没几个有能力解决的![捂脸哭]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