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当把长征的难度拆成一个个具体数字时,每个数字背后都藏着能让人掉眼泪的故事。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统计,而是能让人摸着胸口想:这路,他们到底是怎么蹚过来的? 就说那双脚吧。中央红军走的二万五千里,要是换成现在的步数,每天得走出3万多步,这一走就是整整两年。 可别拿现在的健身步道比,那时候的路,要么是没脚踝的烂泥地,要么是扎脚的碎石坡,战士们脚上的鞋,多是稻草编的草鞋,有的连草鞋都穿不起,光着脚在山路上磨。 有老红军回忆,过贵州时,山里的荆棘把脚划得全是口子,血顺着脚趾缝往下滴,晚上在火边烤脚,能闻到皮肉烧焦的味,第二天照样咬着牙赶路。 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有的战士脚底板磨得露出骨头,就用布裹着茅草当鞋垫,走一步疼一下,却没人肯掉队,掉队,在那种地方就意味着永远留在原地。 再说说肚子的煎熬。红军出发时带的粮食,根本撑不了多久。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每人背了15斤糙米,可没过一个月就见了底。 到后来,能找到的野菜都算珍馐,有的部队把牛皮腰带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煮得黏糊糊的,连皮带扣都煮得发亮。 过草地时,平均每个战士每天能分到的食物,还不够现在一个孩子的一顿零食。 有个连队在草地里走了七天,最后全连只剩半袋青稞面,指导员让炊事员煮成稀粥,每个人碗里就飘着几粒青稞,大家你推我让,最后全给了伤员和抬担架的担架员。 现在咱们剩饭剩菜不觉得啥,可那时候,一口吃的就能决定一个年轻战士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战斗更是家常便饭。600多场仗,平均一天就有一场,这还不算那些小规模的遭遇战。湘江战役最惨,红五军团34师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江,全师几乎拼光,师长陈树湘被俘虏后,亲手扯断肠子壮烈牺牲。 那场仗打完,江水里漂着的斗笠、草鞋,还有牺牲战士的遗体,把江面铺得密密麻麻,连江水都变成了红褐色。有个连队打完仗,120多人就剩下9个,活着的人抱着牺牲战友的尸体哭,哭完了还得接着走。 面还有敌人的追兵。飞夺泸定桥时,22名勇士踩着铁索往前冲,对面的机枪像雨点似的扫过来,有的战士被子弹打穿了身体,掉进江里连尸首都找不着,可后面的人还是踩着血迹往前冲。 那时候的红军,平均每个战士不到3发子弹,很多时候得靠拼刺刀、扔石头,甚至用树棍去战斗,可就是这样,他们硬是从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圈里撕开了一条口子。 自然环境的残酷更是杀人不见血。翻越夹金山时,山顶的温度低到零下三四十度,战士们穿的还是单衣,有的把被单撕了裹在身上,有的揣着几块冻硬的青稞饼就往上爬。 空气稀薄得让人喘不上气,走几步就得停下来歇一歇,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倒在雪窝里,再也没起来。 有个15岁的小战士,爬到半山腰时冻僵了,怀里还紧紧抱着部队的军旗,手指都冻在旗杆上掰不下来。 过草地更像是闯鬼门关,草底下全是烂泥潭,一脚踩错就往下陷,越挣扎陷得越快。有个炊事班长,为了给伤员找吃的,掉进泥潭里,等战友们把他拉上来时,手里还攥着半袋青稞面。 草地上的水有毒,喝了就上吐下泻,很多战士不是饿死的,是病死的、毒死的,尸体扔在路边,很快就被沼泽吞没。 红25军的故事更让人揪心。出发时才2980人,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娃娃,最小的才9岁,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枪,跟着大部队走。 他们打了100多场仗,歼灭了1万多敌人,一路上还照顾了不少伤员,到达陕北时不但没减员,反而多了400多人。为啥能做到? 因为他们走到哪儿都想着老百姓。在河南时帮老乡抢收麦子,在陕西时把缴获的粮食分给穷人,老百姓偷偷给他们塞鸡蛋、送布鞋,有的大娘还把自己的棉袄拆了,给小战士做棉衣。 有个老太太,把家里仅有的一只鸡杀了,给伤员熬汤,自己却躲在灶房里喝野菜水。正是这军民鱼水情,成了他们能走下去的底气。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为什么那么难还要走?看看那些数字就知道了:出发时10万人,到陕北只剩3万,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个人。 可就是这3万人,后来成了打胜仗的骨干,成了建设新中国的火种。他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后人能吃饱饭、能安稳过日子。 就像那个在草地里牺牲的老班长说的:“咱这辈子吃够了苦,得让娃们过上好日子。” 这些数字串起来,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用脚丈量的不只是路,是民族的骨气;他们牺牲的不只是生命,是为了后代能抬起头。 现在去长征纪念馆,还能看到那些磨破的草鞋、煮变形的皮带、带着弹孔的军旗,这些东西会说话,会告诉你啥叫不容易,啥叫真英雄。
1951年,阿里驻军断粮,连马都杀了吃。眼看全军都要饿死,一个小战士干了一件事,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