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民天塌了,因为以色列媒体认为原子弹是给日本的奖赏,他们侵略了中国和韩国,理

文史小将 2025-08-11 14:39:22

日本网民天塌了,因为以色列媒体认为原子弹是给日本的奖赏,他们侵略了中国和韩国,理应接受神圣的惩罚,与此同时,日本不应该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需要纪念的不是遭受核爆的日本人,而是那些被日本夺去生命的中国人和韩国人。 日本网络上一下炸开了锅。 导火索是一家以色列媒体的文章,直指当年投在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是给日本的“奖赏”,是一种“神圣的惩罚”。 这种说法对日本人来说简直是当众打脸。 文章一出,日网舆论瞬间爆炸,无数网友留言说“这是对死难者的侮辱”“以色列毫无同理心”,熟练地把自己摆在战争受害者的位置上。 各种社交平台上,他们熟练地切换成受害者的口吻,讲述当年的惨状,像是在努力说服全世界,日本在那场战争里也有一份苦难,甚至是最特殊的苦难。 但这种说辞在国际上根本站不住脚。 韩国网友很快就回击:“在谈自己是不是受害者之前,先把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的账算清楚!” 这一句话,就戳中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软肋,一边拼命放大自己受过的伤害,一边却对自己加诸他人的苦难讳莫如深。 日本人的反应之所以这么激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真的把这份“核爆受害者”的身份视作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每年夏天,广岛、长崎都会举行庄重的纪念仪式,首相致辞、幸存者流泪、媒体循环播放废墟与蘑菇云的影像。 对他们来说,这种记忆不仅是历史,也是情感认同,所以当有人用“奖赏”“惩罚”这样的字眼去形容,他们就觉得是对国家尊严的巨大冒犯。 但这种纪念,刻意抽掉了最重要的前提。 在广岛的和平纪念公园,石碑上刻着“决不让重复”,听起来冠冕堂皇。 可就在旁边的博物馆里,介绍日本侵略战争历史的展区只有小小的15平米,还没纪念品商店大。 他们只讲自己挨了打,却绝口不提为什么挨打。 而在亚洲的邻国,人们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完全是另一回事。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的侵略让中国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 1937年的南京,三十万人在短短几周内被屠杀,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人倒下。 在哈尔滨,731部队把活生生的中国人叫作“马路大”,像小白鼠一样在他们身上做细菌实验。 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被活活撕碎的人生。 以色列媒体说,该被纪念的是被日本杀害的中国人韩国人,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在朝鲜半岛,日本三十五年的殖民统治留下了累累罪债。 根据首尔的数据,在殖民时期,约有78万韩国人被日本强征为劳工。 这一数字不包括被日军强征为性奴的韩国女性。 釜山市立博物馆里至今还存着当年的劳工合同,上面写着“每日工作14小时,缺勤一天扣三天工钱”。 那些遗址里带着弹孔的门牌和生锈的锁链,都在无声地控诉着那段黑暗的历史。 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历史的扭曲,并没有随着战争结束而停止。 它已经渗透到日本的政治和教育中,毒害着下一代。 按照日本政府的规划,2025年开始使用的新一轮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将被改成“南京事件”,字眼一软,分量就变了。 至于慰安妇问题,依旧是能绕就绕,干脆在教材里完全回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不是第一次对此点名批评,可日本文部科学省就是装聋作哑,照样推行。 政界的动作更是赤裸裸。 2024年4月,近百名日本议员社光明正大去参拜靖国神社,那里面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 前首相岸田文雄在谈到历史时,更是习惯性“避重就轻”,几乎从不直面日本的侵略责任。 中方不得不再次公开敦促日方,拿出正视历史的诚意。 这种态度,让周边国家对日本的今天依然充满戒心。 比如2024年,日本宣布启动核污水排海计划,韩国在野党党首李在明直接痛斥这是“第二次太平洋战争”,认为日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威胁邻国的生存安全。 这种不信任,根源就在于日本从来没有彻底清算过二战的罪责。 二战后,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一个动作,替整个民族争取到了原谅与尊重。 而日本呢?几十年来,总是在“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来回切换,一边大谈广岛长崎的核爆悲剧,一边对自己曾经施加的苦难装作没看见。 他们似乎没明白,真正的和平不是靠摆出一副可怜模样就能换来的,最起码要有直面历史的勇气。 历史的账本,不会因为你翻得慢就自动消失,该面对的迟早要面对。

0 阅读:0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