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徐德智是个人才,联合国为日本广岛核爆致词,结果中国记者徐德智提出“夺命两连问”:谁炸的日本?为什么炸日本?秘书长一脸尴尬,根本说不出话! 【信源】小央视频 每年八月,广岛的钟声都会准时响起。 纪念公园里,成千上万只白灯笼亮起,伴着祈祷与幸存者对惨痛往事的回忆,一种深沉的悲情笼罩着仪式。 然而,在这场年复一年的纪念中,一个关键问题却始终像个家族秘密,无人愿意触碰。 没曾想,远在千里之外的联合国,一位中国记者却将这个秘密捅开了一道缝。 那会儿,联合国副秘书长刚结束关于广岛核爆事件的致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徐德智便举手发问。 他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是谁轰炸了日本?就在那一秒,全场的声响戛然而止,一片肃静。副秘书长迟疑了片刻,才有些艰难地吐出答案:“美国。” 这仅仅是个开端。徐德智紧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为何要对日本实施轰炸?”” 这个问题,让刚刚还侃侃而谈的副秘书长彻底没了词。他试图绕开话题,反复强调“讲话的重点是核武器的威胁,是确保它永不再被使用”。 言下之意很清楚:别追究原因了,讨论日本有多惨就够了。徐德智识破了这种刻意的含糊其辞,往前一步追问道:“这么说,遗忘历史的人,终究会重蹈覆辙,对吗?”” 副秘书长脸色尴尬,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因为谁都明白,如果没有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又哪儿来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 这种只谈受害、不谈罪责的论调,正是日本数十年如一日精心构建的国际形象。它把自己牢牢钉在“核爆受害者”的十字架上,博取全世界的同情。 这种做法,好比一个小偷入室行窃,逃跑时被警察追捕摔断了腿,他便躺在地上哭诉“警察暴力执法”,却对自己偷了别人救命钱的罪行绝口不提。 而在国际社会这个复杂的舞台上,联合国有时也像个不愿得罪任何一方的和事佬,面对日本打出的这张“受害者牌”,许多国家也便选择装糊涂。 记者会上,当徐德智提出那个“不合时宜”的问题时,在场其他记者要么低头猛记,要么假装喝水,用沉默烘托了这种心照不宣的尴尬。 为了强化这套叙事,日本在国内更是下足了功夫。 纪念核爆的歌曲里,竟唱出“是文化被恶意利用,我们才遭了灾”,轻巧地把国家战争责任推给了虚无缥缈的“文化”。右翼政客也公然撒谎,宣称当年的战争是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 更可怕的是教育领域的系统性篡改。在教科书里,“侵略战争”被美化成“进入”,“南京大屠杀”则被淡化成“事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原子弹的章节,配上大量烧焦尸体的照片,大书特书。 这种教育直接导致了日本年轻一代历史认知的断裂。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日本高中生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了解731部队罪行的更是寥寥无几。 他们从小被告知“我们是受害者”,却没人告诉他们,当初为何会成为受害者。 与此同时,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几乎是重演二战前扩军的老路,更是对这套“和平叙事”的最大讽刺。 可是,历史的铁证,真的能被轻易抹去吗?《波茨坦公告》白纸黑字地写着:“那些欺骗和误导日本人民,使其走上征服世界道路的人,其权力和影响必须被永远铲除。”公告早已为战争的性质盖棺定论。 从1931年到1945年,南京城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重庆防空洞里窒息而死的平民,菲律宾海滩上被活埋的战俘……这些血债铁证如山。 更关键的是,原子弹的投下也并非毫无预警。1945年夏天,美军飞机早已将传单撒遍日本各大城市,明确警告若不投降,将使用威力巨大的新式炸弹。 但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对此置若罔闻,叫嚣着“一亿玉碎”,最终是他们亲手将自己的国民推入了深渊。 在这样一种近乎集体沉默的氛围中,徐德智的坚持就显得尤为可贵。 这位在美国常驻十余年的记者,向来以敢啃“硬骨头”出名。 前一年,当美国发言人盛赞“日本是和平的拥护者”时,他当场掏出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甲级战犯照片,指着其中一个反问:“指挥南京大屠杀的谷寿夫,也算是和平分子吗?”问得对方哑口无言。 他的犀利与执着,连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都曾当面称赞:“小伙子你名气很大啊,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你。” 说到底,抛开侵略罪行空谈核爆悲剧,本身就是对所有二战受害国人民的二次伤害。 广岛的钟声已经敲了近八十年,如果这钟声只能敲响悲情,却敲不醒对历史的真正反思,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 受害者的眼泪值得同情,但加害者的忏悔,更不该缺席。
日本网民天塌了,因为以色列媒体认为原子弹是给日本的奖赏,他们侵略了中国和韩国,理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