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台湾人说,如果大陆要是强行统一,台湾人民绝对不会同意。但问题是,大陆要的从来就不是“你同不同意”,而是国家的领土完整。 澎湃新闻:金灿荣:马英九的"和平民主统一"论,就是假统一 两岸之间真正的鸿沟,或许压根就不是统或独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问题该如何提问”的框架之争。 当台湾部分声音坚持,任何改变现状的方案都必须获得两千三百万人的同意时,大陆方面的回应却釜底抽薪:这根本就不是一道需要征求同意的选择题。 在部分台湾人眼中,此事宛如大公司欲收购小公司一般,觉得必然要与“土地主人”坐下来,仔细磋商一番收购的价码。 赖清德的比喻就流露出这种心态。他们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大陆作为外部力量,想进来就得协商。 但大陆的叙事剧本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根本不是什么商业谈判,而是处理一项未竟的内部事务。 在大陆看来,台湾的主权“地契”自古以来就没换过主人,三国时期的东吴就在那里留下了足迹。 因此,统一不是外部的兼并,而是内部的“归位”,讨论的焦点是如何归位,而不是要不要归位。 为了支撑这个“内部事务”的框架,大陆构建了一套超越个体意愿的合法性。 这合法性的基石,首先是写进国家法律的硬性规定和那本厚重的历史账本。 它意味着,统一并非一个可以商量的政策选项,而是一项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和历史必然。 所以,当“统一需2300万人同意”的说法出现时,大陆直接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程序设计:如果要投票,那应该是十四亿中国人共同的家事,大家一起来决定。 这一下子就从根本上重构了“民意”的范畴,将台湾的民意纳入了更宏大的集体意志之中。 在这种框架下,大陆展现出一种“慈母”与“严父”并存的双轨策略。 一方面,它像一位耐心的慈母,细数着两岸同胞的“朴素感情”,解释为何迟迟不动手。 它不断推出各种便利政策,欢迎台湾青年来学习、创业,用高铁、移动支付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样的发展成就,描绘一个共同繁荣的未来。 网红们拍摄的日常视频,也被定义为真诚的生活分享,而非刻意的统战。 但慈母的耐心背后,是严父划下的清晰红线。 大陆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这让它的态度也愈发直接:选择是明确的,要么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留下来一起奋斗;要么就请离开。 那种既想留在这片土地上享受发展红利,又不承认国家身份,甚至暗中搞分裂的行为,被定性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容忍的底线问题。 为了让这套逻辑能够自洽,大陆的叙事巧妙地区分了“同胞”与“敌人”。 它将统一的障碍“他者化”,归咎于少数人和外部因素。 比如,台湾的政客被描绘成利用“大陆威胁论”煽动对立的选举工具;马英九的“和平民主统一”被批评为拖延时间的“假统一”。 而对于部分台湾年轻人身份认同的混乱,则被归因于民进党当局修改教科书、削弱古文教育的“去中国化”操作。 这等于说,他们是“被误导”的,是可以被争取和再教育的对象,而不是天生的敌人。 最终,大陆构建的这套叙事,系统性地瓦解了“台湾人民不同意怎么办”这个问题本身。 它通过重新定义问题、重塑合法性来源、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并将阻力精准地归于少数“坏分子”,成功地将议题的主导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理解这个框架,或许才是看懂当前两岸复杂局势真正的钥匙。 这早已不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激烈的话语权博弈。
特朗普会点头统一台湾?厦大教授一句话震惊全场:“买下来”比打下来省事多了!不是真
【2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