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全国禁枪多年,这二人气枪从何而来;第二,气枪要想击毙大型猎物是很难的,就算能击毙也得很近距离射击主要部位,比如大脑心脏,既然要近距离射击就能看清是人还是动物;第三,为什么选择到工地附近去打猎,众所周知工地人多并且有大型机械施工,只要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那里不可能有猎物出现,更别说大型猎物了。 在夜色笼罩的农田里,一声枪响打破平静:禁枪多年的中国,两名男子竟携气枪外出打猎,将蹲下如厕的工人误认猎物,一击致命。气枪从何而来?它真能轻易击毙大型动物吗? 为何偏选工地周边,那里机械轰鸣、人来人往,本无猎物可言?这些谜团指向一桩真实惨案,层层揭开社会隐忧。 南昌红谷滩区一处国道施工现场,长达数十公里的路段分多个标段推进。 54岁湖南娄底男子游某某在此务工数月,主要从事路基平整和材料搬运,每天从早七点干到晚九点后。工地环境简陋,无固定厕所,工人常到周边农田处理生理需求。 7月6日晚十点半左右,游某某离开工地,走向约800米外的田埂。同一时段,两名当地村民屈某某与罗某某驾车携带气枪,在附近巡视搜寻小型野生动物。屈某某开枪射击,子弹击中游某某左眉,贯穿脑部,导致其当场死亡。这起事件迅速引发公众关注,警方介入调查。 中国枪支管制法规实施多年,民间持有需经严格审批,违法行为面临刑事处罚。但现实中,非法渠道流通仍存隐患。案中气枪为5.5毫米口径,嫌疑人通过地下交易或私下改装获取,此类物品在部分农村地区偶有流传,常用于捕获小动物。 国家多次打击非法枪支制造与买卖,但存量较大,一些人绕过监管用于个人活动。屈某某与罗某某的装备显示,他们已准备多次外出,弹药储备充足,反映出基层执法盲区。 禁枪政策虽严,执行中需加强源头管控,以防类似工具流入不当之人手中。 气枪射击依赖气体推动,动能有限,对体型较大的野生动物如野猪或鹿,难以一击致命。专家指出,其有效射程通常在50米内,超出后威力衰减明显。即使针对目标,也需瞄准脑部或心脏等关键区,且距离贴近才能确保效果。 案发时,嫌疑人距离受害者数十米,仅凭模糊视野判断热源,开枪后弹丸直接嵌入眉骨,造成颅内损伤。若真是猎物如黄麂,也需近距离观察辨识形态,夜晚光线不足更增难度。嫌疑人未仔细确认,便扣动扳机,凸显操作鲁莽。这种装置本为小型目标设计,滥用易酿大祸,提醒公众理性看待其潜在风险。 工地周边选择打猎看似不合理,那里机械运转频繁,人流量较高,噪音干扰大。调查显示,南昌红谷滩区毗邻农田与林地交界,小型动物如野兔或黄麂不时出没,尽管施工影响栖息环境,边缘地带仍偶有觅食迹象。 嫌疑人熟悉本地地形,知晓田埂草丛可能藏目标,常驾车沿小道巡游,避开主路灯光。事发当晚,工地设备仍在作业,但周边农田相对安静,嫌疑人专挑偏僻处下手。 这种行为源于当地零星野生动物报告,城市扩张虽压缩空间,部分物种仍活跃。然忽略工人夜间活动,导致悲剧,暴露安全意识缺失。 警方接报后,勘查现场血迹与弹道,提取气枪作为证据。屈某某与罗某某次日自首,交代过程,被刑事拘留。案件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移交检察院审查。 游某某尸检确认死于枪击,家属查看遗物发现钱包仅剩2元,未结工资逾万元。他原计划本月结束工作,回乡助女儿婚事。单位拒认工亡,仅同意25万元补偿,家属希望法院严惩嫌疑人,并通过仲裁主张权益。事件引发对农民工权益与非法狩猎的讨论。 这起案件的三个疑问,折射出禁枪执行、工具滥用与安全盲区的现实问题。你如何看待气枪来源、射击难度及选址逻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一起探讨如何防范类似悲剧。
第一,全国禁枪多年,这二人气枪从何而来;第二,气枪要想击毙大型猎物是很难的,就算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8-11 13:19:36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