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公考察504厂,看到一名普通女工,惊愕道:原来你在这 王承书出生在1912年的上海,那时候她家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中过进士,还去日本留学,母亲来自扬州的名门,那里有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她从小就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1930年考进燕京大学物理系,当班里唯一的女生,学习成绩一直拔尖。 1934年拿了学士学位,又继续读研究生。1936年硕士毕业后,她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跟着萨缪尔·古德斯米特和乔治·乌伦贝克这些大牛学低温物理和气体动力学。1944年拿到博士学位,还和合作者搞出王-乌伦贝克方程,用来描述稀薄气体里的输运过程,这在国际上挺有名气的。后来她在普林斯顿大学当研究员,参与了不少实验项目。 尽管国外待遇好,有人想留她,王承书还是在1956年回国了。她到北京大学物理系教书,建低温物理实验室,还在中国开了受控核聚变反应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先河。1960年,钱三强找上她,让她参与铀浓缩技术开发。她想了想就答应了。1961年去苏联学气体扩散分离方法,回国后直接去了兰州504厂。那厂在黄河边上,条件一般,但她很快就上手了,负责调整气体流动参数,确保分离过程顺利。她把大部分精力都投进去,逐步解决技术难题。 1964年4月12日,邓公来504厂视察。这厂是中国第一个浓缩铀生产基地,他走马观花地看设备,问技术细节。结果在车间看到王承书,认出她来,脸上惊讶,就上前握手。王承书当时在扩散机边上工作,她简单回应,说国家需要她就来了。邓公问了问她的工作情况,她讲了铀分离的进展,他听了挺满意的。这事之后,王承书继续干她的活儿。 几个月前,504厂已经在1月14日产出第一批合格高浓铀,用在原子弹组装上。王承书带的小组通过实验改进分离效率,解决了净化级联计算和动态计算的问题。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标志着核技术自力更生。王承书没停下脚步,1965年后又转到氢弹项目,指导年轻人,组织讨论,分享同位素分离原理。1966年国庆,她作为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被请到天安门城楼观礼,聂荣臻介绍她时提到她在原子弹装料上的作用。之后她回岗位,继续优化核燃料生产,提前完成任务。 1978年,她的《504厂级联9批启动方案计算》拿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她领奖时发言,分享经验。1979年退休,回北京和家人一起。她退休后还写写回忆,整理铀浓缩的笔记,关注核工业进展。1994年6月18日,她在北京去世。作为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的奠基人,她的贡献在中国核工业史上留下了印记,推动了国防科技的自立。
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
【52评论】【2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