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真相才最终被揭开 包拯这人,从小在合肥长大,家里有点官场背景,父亲包令仪当过刑部员外郎。他生于999年,北宋真宗时代,那时候科举是出人头地的路子。包拯28岁考中进士,当了大理评事,先去建昌县做知县。可他父母年纪大了,他干脆辞官回家伺候老人,直到父母过世守孝完,才在1037年重新出来做官,去天长县。在天长,他办了个牛舌案,一个农夫说牛舌头被割了,包拯没直接查,而是让农夫杀牛卖肉。宋朝不准随便杀耕牛,果然有人来告状,包拯一审就抓出割舌头的真凶。 这事让他名声传开,大家开始叫他包青天。后来调到端州,那地方出砚台,以前官员总多收砚台贪污,包拯只收朝廷要的数,离职时一块都没带走,百姓都夸他清廉。宋仁宗听说后,升他当监察御史。他在这位置上不怕事,七次弹劾转运使王逵,说他贪污苛政,还三次参皇亲张尧佐,把他拉下马。他还破了个假冒皇子的案子,震动朝廷。1057年到1059年,他做开封府尹,设了击鼓鸣冤,让老百姓直接找他喊冤,他亲自审案,公正到骨子里。1061年升枢密副使,成了大官。1062年,他在开封病逝,64岁。 包拯一生得罪人不少,像王逵那样被他弹劾的官员,丢了职位肯定记恨。张尧佐作为皇亲,被他参得下台,亲戚圈子也散布不满。他知道自己树敌多,死后怕被人掘坟报复。北宋那时候盗墓风气重,权贵之间仇恨不光活着斗,死后还鞭尸啥的。包拯临死前,叫女婿文效准备21口棺材,从开封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招其实是疑冢法,学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但包拯没那么夸张。他女婿照办,真棺偷偷运回合肥老家香花墩,其他20口分给穷人用棺材,既帮了人,又迷惑仇家。出殡那天,城里百姓傻眼,棺材队伍分成七路,每路三口,从不同门出城,谁也分不清真假。这事传开,有人说包拯显摆,有人说防仇家。结果真管用,盗墓贼都不敢动他的墓,甚至行业里立了规矩,不盗包公墓。包拯这人,不光活着刚直,死后还算计周全,保护家族平安。21这个数,七门三口,正好分散注意力。北宋社会乱,官员墓常被毁,包拯这法子实用又聪明。 包拯墓的秘密,藏了900多年,到1973年才解开。那年合肥钢铁厂扩建,挖地基时意外挖出古墓。考古队一看,墓里有金丝楠木棺,质量顶尖,里面几块碎骨和墓志铭,写着“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这确认是包拯墓,但墓里穷酸得不行,就一块普通砚台,和他二品官身份不配。这砚台是端州时用的,象征他不贪砚的清廉。他家穷,葬礼钱朝廷出,墓中没值钱东西,正好证明他一生没捞油水。旁边老婆董氏墓被毁坏,陪葬品没了,估计金兵南侵时干的。包拯骨头不全,头骨缺一半,脊柱有伤,汞含量高,有人猜是中毒,但专家说更可能是金兵毁墓造成的。墓一挖开,21口棺材的谜就明了。包拯怕盗墓,搞疑冢,真棺回合肥,其他棺帮穷人。这招保住墓900年。盗墓贼忌惮,行规里不碰包公墓。砚台连上端州事,宋仁宗赐的金丝楠木棺表彰他,但也显出他清贫。包拯不只断案,还会身后事。
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
历史拾遗者
2025-08-11 10:29:05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