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继位后,准备大刀阔斧的削藩,可想要整军时却发现国库没钱。唐武宗只好找西明寺借钱10万贯。事后,唐武宗越想越困惑,堂堂朝廷居然用天子的脸面和朝廷的税收做抵押,去找一座寺庙借钱,寺庙到底有多少钱?这样的寺庙,天下到底有多少座? 手里那份盖着御玺的借据,还残留着洛阳西明寺住持递上钱箱时沾染的香灰味,此刻却像烙铁一样烫着李炎的心。堂堂大唐天子,坐拥万里河山,竟被逼得向一座寺庙借钱充作军饷!那和尚看似恭谨,眼底深处那丝难以捉摸的笑意,是怜悯?还是嘲弄?李炎只觉得一股邪火直冲头顶,猛地一拍御案:“查!给朕彻查! 这青灯古佛之地,哪来堆成金山银山的铜钱?”空气凝固了,大臣们大气不敢出。查抄的文书雪片般飞回:洛阳西明寺?名下良田万顷,租子收到手抽筋!信徒供奉的香火钱、丝绸、珍宝,库房塞得门都关不严!李炎听着,手指关节捏得发白:“朝廷的府库饿得能跑老鼠,和尚的库房却撑得要炸开?这天下,到底谁说了算!” 寺庙有钱?这简直是唐朝最大的黑色幽默!和尚们日子过得比王公贵族还逍遥。秘诀?朝廷亲手送上的金饭碗——免税!免役!土地想圈多少圈多少!西明寺不过是露出的冰山尖儿,长安、洛阳城里,哪座大庙不是财源滚滚?开当铺、放高利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比最精明的商贾还会算计。 李炎越想心越寒:这些本该流入国库的税银、民间的膏血,全被寺庙这无底洞吸走了。信徒们省下口粮供佛,朝廷却收不上半文钱。这不就是一群穿着袈裟的硕鼠,在明目张胆地蛀空大唐的根基吗?抵押天子脸面和朝廷税收?呵,在寺庙眼里,大概跟当铺里一件旧袍子没啥区别! 天下到底多少座这样的“财神庙”?秘密调查的结果让李炎后背发凉:数万座!僧尼数十万!洛阳西明寺这种巨擘,富可敌省,养支军队绰绰有余;穷乡僻壤的小庙,照样占着大片良田,吸吮着农人的血汗。李炎盯着疆域图,只觉得满眼都是寺庙的标记,像一张张贪婪的嘴。 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寺庙这滔天财富,哪是佛祖恩赐?分明是朝廷自己酿的苦酒!唐朝历代皇帝,为了祈福或笼络人心,对佛教大开方便之门,免税免役成了定制。和尚们趁机钻营,敛财手段层出不穷。结果呢?国库一天天瘪下去,百姓的负担一天天重起来。李炎借钱这桩糗事,像面照妖镜,映出一个可怕的现实——宗教势力已膨胀成一头失控的经济巨兽,它的獠牙,正抵在皇权的咽喉上。 朝廷本该是财富的掌控者,却因自身腐败、管理无能,眼睁睁看着税源流失。藩镇割据已是心腹大患,再加上寺庙这头吸金猛兽,大唐的江山社稷,真是风雨飘摇了。这早已超越信仰范畴,是赤裸裸的经济权力争夺战。寺庙富甲天下,朝廷穷困潦倒,谁才是这万里江山的真正主人?李炎的困惑,是整个帝国的悲哀:当虔诚的信仰沦为敛财的工具,那袅袅香烟,就成了勒紧帝国脖颈的致命绞索。 李炎烦躁地踱着步,丹陛下藩镇使者的颤抖丝毫引不起他的兴趣,他满脑子都是寺庙的金顶和堆满铜钱的库房。宪宗皇帝在位时,寺庙尚知收敛,如今呢?和尚们绫罗绸缎,金玉满身,排场气派远超朝廷重臣。借钱?拿税收抵押?笑话!要是还不上,难道真让和尚们拿着朝廷的借据,去州县衙门收税不成?那岂不是又养出个披着袈裟的“佛镇”? 天下寺庙多如繁星,财富深不见底。这局面,不动刀子是不行了。后来史书上那场轰轰烈烈的“会昌灭佛”,拆庙、还俗、充公寺产,正是李炎痛定思痛后的雷霆手段。但此刻,站在丹陛上的年轻皇帝,只感到一阵刺骨的讽刺与无力:九五之尊,竟要靠抵押家底向方外之人借钱度日,这脸丢得干干净净。朝廷的孱弱,为宗教势力坐大提供了温床,最终,这苦果还得自己吞下。这帝国经济的癌症,终究到了不得不刮骨疗毒的时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唐武宗继位后,准备大刀阔斧的削藩,可想要整军时却发现国库没钱。唐武宗只好找西明寺
断代史鉴
2025-08-11 00:19: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