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月,徐悲鸿豪掷10000元现金和自己的7幅经典画作,从一个德国女人手

周平聊历史 2025-08-10 22:19:16

1937年5月,徐悲鸿豪掷10000元现金和自己的7幅经典画作,从一个德国女人手里,换来了一幅没有落款、不知年代、颜色发黄的古画,万万想不到的是,几年后,这幅画差点要了他的命。 1937年的香港,当时徐悲鸿在香港大学办画展,忙里偷闲,听说一个德国女人手里有批中国古画要出手,他就跟闻着味儿的猫一样,立马找上了门。 那女人一口气抱出四口大木箱。徐悲鸿打开第一箱,心凉了半截,都是些市面上常见的大路货。第二箱,还是没啥惊喜。他耐着性子打开第三箱,就在一堆杂乱的画轴里,他抽出一卷。就这一眼,徐悲鸿的魂儿,像是被吸进去了。 那是一幅长近3米、颜色发黄的绢本长卷,没落款,没年代,甚至连个像样的题跋都没有。但画上那87个神仙,乘风御气,衣袂飘飘,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里走出来。尤其是那线条,行云流水,一笔到底,却又力道万钧,把人物的骨骼、肌肉、神态勾勒得活灵活现。 这哪是画,这简直是神迹! 徐悲鸿当场就拍板了:“这幅画,我要了!” 德国女人看他那么激动,试探性地报了个价:一万块大洋。 要知道,徐悲鸿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一幅画就能换普通人好几年的收入。用七幅自己的心血之作,再搭上全部现金,去换一幅作者不详的古画,这在外人看来,简直是疯了。 但徐悲鸿不觉得。他抱着画卷,就像抱着失散多年的亲儿子,连夜请来好友张大千和谢稚柳一同鉴赏。灯光下,画卷缓缓展开,手指在离画一寸的地方虚空抚过,突然,他激动地大喊:“我的天,这线条,这气韵,绝对是‘画圣’吴道子的手笔!” 这幅画,就是后来震惊世人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 它在世上消失了近千年,谁也想不到,竟会以这种方式重现人间。 徐悲鸿欣喜若狂,专门刻了一方“悲鸿生命”的印章,小心翼翼地盖在画卷的开端。这四个字,不多不少,刚刚好说明了这幅画在他心中的分量——与生命等同。 很快,战火纷飞。为了给抗战筹款,徐悲鸿远赴新加坡、印度办展。颠沛流离中,他宁可舍弃自己创作的几十幅油画,也要把《八十七神仙卷》用油纸层层包裹,贴身携带。炮火中,他抱着这幅画,就像抱着整个中华文明的火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42年,日军轰炸昆明。徐悲鸿和朋友们躲进防空洞,等警报解除,他飞奔回工作室,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崩溃:存放画卷的铁箱被撬开,里面空空如也! 与之一同失窃的,还有他珍藏的其他三十多件藏品。 这个打击太致命了。徐悲鸿当场就昏死过去,醒来后,一夜白头。他病倒了,高血压、肾炎并发,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他四处托人寻找,悬赏重金,却如石沉大海。朋友们都劝他想开点,但他只是喃喃自语:“那不是一幅画,那是我的命啊……” 1944年,转机终于来了。一位曾受过他恩惠的学生来信,说在成都一个友人家中,见到了这幅画。 徐悲鸿燃起一线希望,立刻托人去赎。可对方狮子大开口,要价二十万大洋,外加四十幅徐悲鸿自己的画作!这简直是天文数字,比当年买画的价钱翻了二十多倍。 朋友都劝他,这是敲诈,不如报官。但徐悲鸿怕画卷在交涉中受损,他只有一个念头: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拿回来。 于是,这个“画痴”又开始了第二次倾家荡产。他卖掉自己所有的藏品,向朋友借高利贷,然后把自己关在画室里,没日没夜地画画。当时他重病缠身,常常咳血,体力不支就躺下歇会儿,缓过来就继续画。 钱和画凑齐了,当他终于再次把《八十七神仙卷》捧在手里时,这个硬汉,哭得像个孩子。他发现,画卷上他亲手盖下的“悲鸿生命”印章,已经被挖掉了,留下一个刺眼的疤痕。但他顾不上这些,只要画还在,神仙们还在,就够了。 回过头来看广东美术馆的展览,展出的那幅巨作《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1940年完成的。画中,一个个健硕的壮士,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凿石,眼神里透着一股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和坚韧。 还有那幅《九方皋》。徐悲鸿的孙子徐骥在介绍时说,画里那匹黑色的骏马,是徐悲鸿笔下唯一一匹套着缰绳的马。徐悲鸿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他以画言志,渴望自己的才华能为国所用。同样,在他眼里,《八十七神仙卷》这样的国之瑰宝,也绝不能流落在外,必须由懂得它价值的中国人来守护。 这就是徐悲鸿。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斥巨资购画、赎画,并非为了个人收藏或投资增值,而是出于一个文化人的自觉和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民族的文化血脉。 1953年,徐悲鸿先生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妻子廖静文,将《八十七神仙卷》连同他毕生收藏和创作的一千二百余件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0 阅读:67
周平聊历史

周平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