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被五花大绑拖往刑场,刽子手举刀就要砍,他突然扯着嗓子喊道:“大夫难道不想灭

帝王八卦 2025-08-10 18:14:00

安禄山被五花大绑拖往刑场,刽子手举刀就要砍,他突然扯着嗓子喊道:“大夫难道不想灭掉奚和契丹吗?”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听到这话,挥手制止了行刑。 安禄山的老家在营州柳城,他老妈是个突厥巫师,老爸死得早,后来老妈改嫁给一个姓安的胡人,他也就跟着姓了安。 这种家庭背景,让安禄山从小就会说突厥、契丹、奚族好几种语言。 年轻时的安禄山没正经工作,整天晃荡,靠着语言优势当起了 “互市牙郎”, 说白了就是边境贸易的中介。 那时候唐朝和奚、契丹等部族在边境设有互市,用丝绸、茶叶换游牧民族的马匹、皮毛,安禄山就穿梭在中间撮合生意,他脑子活、嘴巴甜,很快就在互市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但也养成了见利忘义、胆大包天的性格。 转折点发生在安禄山三十岁那年。有一次他跟几个同伙偷盗羊群,被巡逻的唐军抓了个正着。 按照大唐律法,盗卖军马牛羊可是死罪,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正愁没处立威,当即下令把这伙盗贼拉出去砍了。 就在刀斧手要动手的时候,安禄山冲着张守珪喊道:“大人不是想平定奚和契丹吗?为什么要杀我这种能为你效力的壮士!” 张守珪见这个安禄山身材魁梧,说话中气十足,又听说他懂契丹语,顿时动了惜才之心。 当时唐朝和奚、契丹的关系正紧张,冲突不断,正需要熟悉情况的人才。张守珪当场赦免了安禄山的死罪,把他编入军中当了个侦察兵。 加入唐军的安禄山如鱼得水。他熟悉奚、契丹的风俗习惯,知道他们的牧场在哪里、军队怎么部署,每次执行侦察任务都能带回准确的情报。 更绝的是安禄山的胆识,有一次他只带了五个骑兵,就敢深入契丹腹地,靠着诈降混进敌营,半夜里偷了契丹首领的战马逃了回来。张守珪对他越来越赏识,很快就提拔他当了偏将,还收他做了义子。 那时候的安禄山还没后来那么胖,是个高大白净的壮汉。他知道张守珪喜欢身材匀称的将领,每次见义父前都要勒紧腰带,生怕露出自己发福的肚子。这种察言观色的本事,让他在张守珪面前越发受宠,成了幽州军里炙手可热的新星。 有一次,契丹部族发生内乱,几个部落首领互相攻杀,安禄山觉得这是个立功的好机会,于是向张守珪请命,说自己可以率领一支精兵突袭契丹,活捉叛乱首领。 张守珪一开始不太赞成,觉得契丹虽然内乱,但实力仍在,孤军深入太冒险。可架不住安禄山天天在他面前拍胸脯保证,又是分析敌情又是制定战术,把计划说得天花乱坠。 安禄山还拍着肚子说:“义父您放心,我熟悉契丹人的套路,保证把他们的王旗给您扛回来!” 被说动的张守珪最终拨给了安禄山三千骑兵,再三叮嘱他见好就收,不要恋战。可安禄山一离开军营就把义父的嘱咐抛到了脑后。他觉得三千人太少,根本不够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于是自作主张,又联络了奚族的一个部落,想让他们出兵配合。 没想到奚族人表面答应,暗地里却把消息泄露给了契丹人。当安禄山带着唐军兴冲冲地赶到约定战场时,等待他们的不是散乱的部落联军,而是严阵以待的契丹主力。一场激战下来,唐军死伤惨重,安禄山拼死才带着几百残兵逃了回来,不仅没活捉契丹首领,连唐军的军旗都弄丢了。 按照军法,将领出战损兵折将、丢失军旗,那是妥妥的死罪。然而在张守珪的袒护下,安禄山只是挨了顿军棍。 安禄山知道张守珪虽然饶了他,但心里肯定还有疙瘩。于是之后积极活动,先后策反了几个契丹部落的小首领,搞到了不少重要军情。这些功劳源源不断地传到张守珪耳朵里,渐渐抚平了这个节度使心中的不快。 安禄山知道张守珪喜欢附庸风雅,就经常收集一些边境的奇珍异宝送给义父,还拜了军中的文官为师,学了几句诗,时不时在张守珪面前吟诵两句,哄得张守珪使眉开眼笑。 没过多久,张守珪就给安禄山升官了,比以前更加信任他。 凭借着这股钻营劲儿和确实有不错的能力,之后,安禄山的仕途一路绿灯。他先后担任了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成了唐朝东北边境的重要将领。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张守珪因为虚报战功被贬官,安禄山不仅没受牵连,反而因为 “揭发有功” 被朝廷嘉奖,从此彻底摆脱了这个义父的阴影,开始独立发展。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安禄山利用唐朝府兵制崩坏的机会,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了近二十万大军。他一边在唐玄宗面前装乖卖巧,认杨贵妃当干妈,一边暗地里招兵买马,囤积粮草。

0 阅读:47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