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国飞行员王宝玉开着飞机叛逃苏联,苏联答应送他去美国,然后给王宝玉戴上了眼罩,送他坐上了飞往中国的图154客机…… 1990年8月25日,黑龙江的一个空军机场,天高云淡。王宝玉像往常一样,跨进了他的歼-6战机。塔台那边也没多想,以为就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训练。刚开始,王宝玉确实飞得有模有样,各种高难度动作玩得飞起,看起来业务相当熟练。可就在大伙儿以为他要返航的时候,这架歼-6突然一个压杆,高度骤降到只有100来米,几乎是贴着地面,然后猛地调转机头,朝着中苏边境线就扑了过去。 这种超低空突防,雷达很难捕捉到。等到地面反应过来,王宝玉的飞机已经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进了苏联的领空。他的计划很明确,直飞苏联的乌格洛沃耶机场。可人算不如天算,他飞到地方才傻了眼,机场跑道上全是障碍物,压根儿就在维修,别说人了,连个鬼影都没有。 眼瞅着油料见底,王宝玉心里直发毛,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飞,最后跌跌撞撞地降落在了海参崴附近的克涅维契军用机场。 飞机停稳后,王宝玉坐在驾驶舱里,心情那叫一个激动。他脑补的画面里,就算没有鲜花和掌声,至少也得有几个苏联军官过来热情握手吧?可现实是,机场上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他等了足足十几分钟,心里越来越慌。 为了这一天,他苦练了俄语,研究了苏联的防空体系。他知道苏联的防空网号称世界最强,怎么可能一架外国战机飞进来,降落了半天都没人发现?这不科学啊! 就在他快要怀疑人生的时候,一个巡逻的苏联士兵终于发现了他。那士兵估计也吓傻了,看见一架涂着八一军徽的飞机里坐着个中国飞行员,扭头就跑去报告了。没过多久,一票荷枪实弹的苏联军官赶了过来,把他“请”下了飞机。 王宝玉赶紧用他那蹩脚的俄语表明身份:“我是来投奔自由的,我想去美国,请你们帮助我!” 这话一出,带头的苏联军官愣住了。他没当场答应,也没拒绝,只是让人把王宝玉先带下去“休息”。王宝玉以为这事儿有戏,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可他不知道,他这一来,整个苏联远东军区都炸了锅。 就在王宝玉做着“美国梦”的时候,中苏两国的外交渠道已经高速运转起来。第二天,时任苏联外长的谢瓦尔德纳泽就飞抵哈尔滨,跟中方紧急磋商。 那时候,苏联已经病入膏肓,离解体就差临门一脚了。戈尔巴乔夫正忙着跟全世界“缓和关系”,尤其是想修复和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大势所趋。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叛逃飞行员,去得罪一个正在崛起的、关系正在回暖的邻国,这笔账,苏联人算得清清楚楚。 所以,磋商进行得异常顺利。苏方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同意立刻将王宝玉连人带机交还中国。他们只提了一个要求:因为王宝玉提出了“政治避难”,所以不能在苏联领土上对他进行逮捕,得想个办法让他“自愿”上飞机。 三天后,苏联官员找到王宝玉,满脸笑容地告诉他:“你的请求我们已经同意了,马上安排飞机送你去美国。为了保密,需要你戴上眼罩。”王宝玉一听,乐坏了,毫不犹豫地戴上了眼罩,登上了那架他以为飞往天堂的图-154客机。 当眼罩摘下的那一刻,看着周围熟悉的中国军人,他知道,他的梦,碎了。 王宝玉到底受了多大的委屈,非要走到背叛祖国这一步? 说白了,他不是被亏待了,而是心态彻底失衡了。 王宝玉,1962年生于山东青岛,从小就是个尖子生,考上航校,毕业后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妥妥的“天之骄子”。 在航校,他或许是,但在精英云集的空军作战部队,比他技术好、心理素质强的飞行员大有人在。他的水平只能算中上游。这巨大的落差让他无法接受。于是,每次评优、提干没轮到他,他从不反思自己,反而觉得是领导不公,是战友走了后门。 他性格孤僻,瞧不起战友们的“俗气”,融不进集体。别人开个玩笑,他觉得是低级趣味。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爱搭理他。 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家庭问题。他想把在青岛老家的妻子调到部队驻地来。按政策,组织上费了很大劲,把他妻子安排在了师部驻地,这已经算是天大的照顾了。可他还不满足,嫌师部离他所在的飞行团还有一小时车程,怕自己“漂亮”的妻子被人惦记,居然异想天开,想让组织把他调到师部去。 这种无理要求,被他的老领导严词拒绝并狠狠批评了一顿。提干无望,个人要求被拒,妻子的埋怨,加上长期的心理扭曲,让他彻底钻进了牛角尖。他开始偷听敌台广播,被里面描绘的西方世界迷了心窍,最终把“叛逃”当成了唯一的出路。 王宝玉被遣返回国后,被空军军事法院以背叛祖国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改为无期徒刑。部队没有提拔王宝玉,是多么正确的决定。一个心里只有自己,没有集体和国家的人,能力越强,可能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撤职,勃列日涅夫继任,我国抱着改善关系的想法,让周总
【2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