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动机上出现了200多处裂纹,许多专家果断地说这个焊接不合格。然而,这时一位普通焊工却站出来说这些裂纹是假的。 1994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里,高凤林正死死盯着一张巨大的X光片。 这个时候,他清晰的看到了长三甲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影像上,有207个刺眼的亮斑。 门外,专家们宣布道:“207处裂纹!整批报废!” 这声音让高凤林,想到了过去47天,30多名焊工兄弟,在248根壁厚仅0.33毫米的镍基合金细方管间,引燃电弧。 如今,却只能是报废管材。 高凤林执拗的觉得,“不,这不对!它们不是裂纹!” 这一刻,这位普通焊工的坚持,即将决定一枚火箭的命运,乃至中国航天一段关键征程的走向。 要说高凤林是如何与焊接结缘,谁还得说说1980年发生的事情。 那年18岁的他,本来是怀揣机械制造的梦想踏入七机部技校,却被调剂到焊接专业。 当时,他对焊接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这工作还不如操作车床“体面”。 就是在一个偶然的周末,改变了一切。 在211厂参观时,他看到了角落处的老师傅陈继凤正焊接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室。 氩气从焊枪喷出,在电弧周围形成一道淡蓝色的“气帘”。 0.33毫米的管壁上,竟无一丝铁水溅出。 老师傅摘下护目镜说:“这一瓶氩气,够车间师傅们挣十年。” 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他之前的荒谬想法。 当晚,他将机械制造的课本压入箱底,找来废焊条当笔,在宿舍墙上画下火箭解剖图,用红笔重重标出36处关键焊缝的位置。 从那一刻起,焊接成了他实现星辰大海的梦想。 为了磨炼那双“自带卡尺”的手,高凤林开始了苦修行。 吃饭时,他用筷子夹着米粒,模拟焊丝送进的节奏。 睡前,他举着装满沙子的罐头瓶,一练就是半小时。 走路时,他也紧盯地面的直线,锻炼眼神的专注度。 1985年,23岁的高凤林首次独立承担氢氧发动机喷管焊接。 焊毕,经X光检测,焊缝直线度误差竟小于0.05毫米! 老师傅们拿着精密量具反复测量,最终惊叹:“这娃的手,天生就是焊火箭的料!” 那枚陪伴他多年的铜制量规,从此成为他焊后自检的“法宝”。 先卡焊缝高度,再测熔深,最后转着圈检查平整度,三遍过后,方算心安。 这习惯,他坚持了三十年。 1992年的寒冬,金属在焊接时容易产生剧烈的“热胀冷缩”。 受热时“伸懒腰”,冷却时“缩脖子”,焊缝便在反复拉扯中脆弱开裂。 为了更好的应对这样的问题,他开始了新一轮的试验。 他大胆尝试在焊点周围贴上冰袋急速降温,同时用氧炔焰在稍远处“烘烤”,人为制造一个温度梯度,让金属“慢慢适应”冷热变化。 这就是后来闻名业内的“冷热点焊法”。 第三个月,第486次试验,水压测试的压力表指针指到80个大气压,焊缝也滴水不漏! 年底统计,此法将合格率一举推至92%,当年便为国家节省材料费230余万元。 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航天人“精益求精”精神的最佳诠释。 然而,更大的考验在1994年春天降临。 长三甲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完成后的X光片上,那207个亮斑,让整个项目陷入绝境。 专家直接判定为内部裂纹,意味着价值不菲的喷管和47天的艰辛劳动将化为乌有。 高凤林没有盲从,他开始反复比对不同条件下的X光片。 突然,他想起去年冬天低温环境下焊接的喷管,它的X光片也曾出现类似亮斑,但升温后便消失了! 他冲出暗房,找到老技术员索要“底片对比图”。 他想到了新的问题,或许这根本不是裂纹! 他拉着检测员,将喷管样本置于金相显微镜下。 真相出现了,那些亮斑,是金属晶格对X光的规则反射! 0.003毫米的晶体纹路清晰可见,排列整齐,与裂纹的杂乱无章截然不同。 高凤林力排众议,坚持喷管质量合格。 最终,这台发动机随长三甲火箭成功飞天。 遥测数据传回,喷管在2800℃的烈焰炙烤下稳定工作,推力波动小于0.5%,完美印证了他的判断。 这双“金手”和这颗慧心,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 高凤林的技艺与声名,早已超越国界。 2006年,瑞士日内瓦的多国专家正为液氦超导装置的焊接难题一筹莫展。 该装置需在-269℃的极寒中工作,焊缝若有丝毫泄漏,价值连城的探测器将沦为废铁。 受邀前往的高凤林观察三天,发现了问题在于普通焊接使金属在超低温下变脆。 他画出一张“阶梯式焊接”示意图,从焊缝中心向外,温度分五档逐级下降,避免骤冷带来的应力撕裂。 NASA专家用红外测温仪检测后,震惊于焊缝周围温度梯度误差竟小于2℃,赞叹这是“人体工学级的精度”。 高凤林的故事,是平凡岗位书写非凡传奇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工匠精神在航天伟业中闪耀的不灭星光。 主要信源:(央视网——【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北京 高凤林:火箭“心脏”焊接人)
火箭发动机上出现了200多处裂纹,许多专家果断地说这个焊接不合格。然而,这时一位
炎左吖吖
2025-08-09 10:38:11
0
阅读:71
momo
这才是大国工匠精神,小日本那是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