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傅作义将军临终之际,决定将自己毕生积蓄无偿捐献给国家。不久之后,傅作义将军去世,由于没给家人留任何遗产,其遗孀刘芸生陷入生活困难的窘境,连吃饭穿衣都无法保证。 一位将军的生前身后事,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1974年,身患重病的傅作义将军在临终之际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自己的毕生积蓄全部捐献给国家。不久后他撒手人寰,遗孀刘芸生竟因此陷入了连吃饭穿衣都保证不了的窘境。这位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大功的将军,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家人后来又是如何度过难关的? 傅作义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可不是一般的存在。这位1895年出生在山西荣河县的将军,从太原陆军小学一路读到保定军校,1918年毕业后参加了阎锡山的晋军。说起来,他还真不是那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而是实实在在靠本事打拼出来的。 年轻时候的傅作义其实挺能花钱的,家里有钱就大手大脚。后来父亲看不下去了,带着他到黄河边,让他赤脚站在湍急的河水中,告诉他家里的钱就是这样一分一分赚来的。从那以后,傅作义彻底改了脾气,变成了一个出了名的朴素将军,连穿的军装都和普通士兵一样,人称”布衣将军”。 抗日战争期间,傅作义那可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他指挥的绥远抗战、五原大捷,都是让日本人头疼不已的胜仗。更难得的是,日本人曾经用6000万大洋想收买他,甚至承诺让他统治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但傅作义坚决拒绝了。这种气节,在那个年代真的不多见。 到了1949年,傅作义又做了一件改变历史的大事——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在女儿傅冬菊的劝说下,傅作义最终决定投诚。1949年1月,他和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进行了秘密会谈,之后正式宣布起义。就这样,古都北平免于战火,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被任命为水利部部长,这一干就是23年。为了规划水利建设,他开始了漫长的调查之路,实地调查的脚步踏遍了中国的大半疆域。长江、珠江、黄河……中国大半主要河流和现有水利工程都曾有傅作义的脚步。 早在1966年,刘芸生收拾家时发现了家中存折里的几十万存款。她拿着存折找到傅作义说:“国家给我们的待遇很好,温饱问题解决了,孩子也长大了,这些钱我实在不知道该花在什么地方。”傅作义当即表示要将这笔钱捐献给国家。当时刘芸生就支持丈夫的决定,说这些财产都应该是国家的,有国才有家。 进入70年代,傅作义的身体开始不行了,1972年时病情加重,只能辞去工作专心养病。1974年初春,他的身体突然急剧恶化。4月中旬时,他呼吸都很吃力了。临终前,傅作义紧紧拉着妻子刘芸生的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就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傅作义做出了那个惊人的决定。1974年,病重的傅作义觉得自己在世间的日子不多了,为了在最后为祖国的发展尽一点力,他立下了遗嘱,将自己的毕生所得都交给了国家。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是近百万元的家产,在那个年代绝对算是巨款。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按照他的遗愿,刘芸生把全部家产都捐给了国家。刘芸生在婚后一直都是家庭主妇,不曾在外工作过,丈夫在世时靠着他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人。可现在丈夫离世,她就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过得十分艰辛。 当时刘芸生和家中的其他成员每月只能领到48元的政府补助,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但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点钱根本不够用。更要命的是,傅作义生前曾嘱咐刘芸生不要给国家添麻烦,所以即便家里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刘芸生也没向组织报告过。 傅作义去世的当晚,刘芸生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搬家。她想离开北京,回老家过清净日子,也不给国家添麻烦。邓颖超得知后连夜赶到刘芸生家中,看到她在收拾东西,便上前安慰。当刘芸生说出搬家的想法时,邓颖超双手握住她的手说:“不行,不要搬家。”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总理又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怎么也没想到,傅作义的家人们生活条件这么差,当即表示将每月的补贴增加到100元。而且还将此前缺少的金额也一并补上,就这样,刘芸生一家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在政府的关怀下,刘芸生在北京一直生活到2016年,享年106岁。她这一生见证了中国从战乱到和平、从贫穷到富强的巨大变化。刘芸生从不把自己当成”官太太”,她为人谦和,崇尚节俭,在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的23年中,默默支持丈夫为水利事业呕心沥血。 什么叫真正的爱国。他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一生的行动在践行。从抗日战争到北平和平解放,从水利建设到临终捐献,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虽然这让家人一度陷入困境,但新中国没有忘记功臣,政府的关怀让这个家庭最终得以安度余生。
宋美龄到死都不愿见宋庆龄,两人却立下相同遗嘱,内容令人心酸1981年5月中旬,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