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前总统高参提议将原属中国的俄远东部分地区售予中国!我们应该用买的方式拿回来吗? 这消息一落地,全网瞬间炸开了锅。有人直犯嘀咕,老毛子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不成是想把这块烫手山芋甩给咱们? 伊拉利奥诺夫敢提 “卖地”,不是没缘由的。俄远东地区地广人稀,总面积超过 600 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足 700 万,每平方公里还摊不上 1 个人。这里的开发程度一直不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年,俄罗斯不是没想着开发远东,从推出远东发展规划到设立自由经济区,花了不少心思,可投入始终有限,想搞大规模开发更是力不从心。 远东的基础设施薄弱,公路、铁路密度只有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十分之一;气候条件恶劣,漫长的冬季让施工周期大幅缩短;加上人口外流严重,年轻人大都往欧洲部分跑,劳动力严重短缺。 而中国这边,这些年对东北及周边地区的发展规划一直在持续推进,经济活力和技术实力有目共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 中国企业在能源开发、农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恰好能补上远东开发的短板。伊拉利奥诺夫大概是觉得,把土地卖给中国,既能缓解俄罗斯的经济压力,又能借助中国的力量带动远东开发,简直是 “一举两得”。 可这事儿真能这么简单吗?用 “买” 的方式收回故土,听着好像省事,细琢磨却满是别扭。当年那些土地是被强迫割让的,不是中国自愿卖掉的。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列强用枪炮和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的伤痛。 如果现在咱们花钱买回来,等于从法理上默认了当年那些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性。这在情感上,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接受的。历史不能这么算,民族尊严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就像自家的东西被人抢了,现在抢东西的人说 “你拿钱来买回去”,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再说了,领土问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买卖交易。它牵扯到两国的历史认知、法律界定、民众情感,甚至是国际社会的态度。俄罗斯国内对远东地区的主权认知根深蒂固,伊拉利奥诺夫的提议一出来,俄罗斯国内就炸了锅,不少政客和民众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这是 “出卖国家领土”。 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情绪本就浓厚,这种涉及领土的提议很容易引发国内动荡。这种情况下,即便中国有意愿,这桩 “买卖” 也很难真正落地。 更关键的是,中俄现在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国际舞台上密切配合,共同维护着国际公平正义;经济上,2023 年双边贸易额突破 2400 亿美元,能源、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军事上,联合军演、战略磋商常态化,为地区安全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国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这种关系来之不易,需要双方共同珍惜。处理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更需要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来寻找妥善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用这种 “买卖” 的方式,给两国关系添堵。 回顾历史,中国收回失地,靠的从来不是花钱买。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国家实力增强、外交努力的结果,是基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正义回归。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政府通过与英国、葡萄牙的艰苦谈判,最终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平稳回归,洗刷了百年国耻。 这充分证明,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才能通过正义的方式收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历史上被割让的土地,中国政府的立场一直很明确:尊重历史事实,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 其实,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未必只有 “收回” 这一条路。中俄可以在尊重彼此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合作,让这片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些年,中俄在远东地区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通气后,每年能为中国输送 380 亿立方米天然气,既缓解了中国的能源压力,又为俄罗斯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在农业领域,中国企业在远东租赁土地种植大豆,既满足了中国的粮食需求,又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比 “买卖土地” 要靠谱得多。 伊拉利奥诺夫的提议,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俄远东开发的困境,也勾起了中国人对历史的复杂情感。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买” 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故土的回归,若真有那一天,也必须是基于历史正义,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实现,而不是一场冷冰冰的交易。
俄前总统高参提议将原属中国的俄远东部分地区售予中国!我们应该用买的方式拿回来吗?
古今知夏
2025-08-08 18:14:0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