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张照片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里,照片上没什么激烈冲突,也没什么华丽背景,就是一个老人,戴着氧气罩,身上插满管子,瘦得脸都陷了下去。 可就是这副快被耗干的身体,还在撑着一双手,费力地握着鼠标,真正有冲击力的,是他那双眼睛,隔着镜片,没有一点病痛的浑浊,反而像要把死亡看穿。 这位与时间赛跑的老人,就是林俊德院士,1960年,一纸秘密调令,就把风华正茂的林俊德从繁华都市扔进了罗布泊的荒漠里,开始了一段长达52年、不能提名字的征程。 在这里,活下来本身就是考验,这里生活的条件极苦,肆虐的沙尘暴更是家常便饭,谁知环境越苦,他的工作强度反而越大,为了研究,他甚至将自己简陋的家搬到实验室。 他不分昼夜地泡在资料堆里,硬是赶在核爆前,交出了这套性命攸关的设备。 后来研究转向氢弹,需要模拟极低温环境,他竟带着团队,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爬上沙漠里的山顶,用自己的身体硬扛着严寒做实验,只为拿到最准的数据。 故事的起点,甚至谈不上什么慷慨激昂,那天,刚从哈工大深造毕业的林俊德被领导叫进办公室,只被问了一个问题:有个绝对保密的任务,愿不愿意参加。 他想都没想就点了头,几天后,他坐上了一列不知道开往哪儿的火车,直到列车停靠,他才明白自己来到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试验基地:马兰,那一刻,他瞬间明白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这份投身,就是一辈子,他的名字和功绩,在此后几十年里,都像他研究的事业一样,是国家的最高机密,直到2001年,年过六旬的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贡献才被人所得知。 这种豁出一切的劲头,并非凭空而来,背后是一份非常朴素的感恩,林俊德出生在福建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五个孩子,作为长子的他早早辍学。 是新中国的成立,给了他命运转机,靠着政府资助,他得以重返校园,后来还考上了浙江大学。 在校期间,国家不仅免了他的学费,老师同学们也时常凑钱帮助他,这些点点滴滴,林俊德都记在心里。 他很清楚,没有党和国家,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读书翻身,从那时起,一个信念就在他心里扎了根:这辈子学到的所有东西,都要毫无保留地还给国家。 这个誓言,成了他一生无悔奉献的动力,可时间最终还是追上了他,2012年5月14日,一纸“胆管癌晚期”的诊断书,成了他收到的最后一道“命令”。 医生建议立刻手术,兴许还能多争取一些时间,可他断然拒绝了,他选择放弃可能延长生命的治疗,只为抓住清醒的每一分每一秒,继续工作。 病情恶化得很快,当医生告诉他生命剩下不到一个月时,他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他让女儿把存着所有机密科研资料和学生课题的电脑搬进病房,强撑着身体,一项项整理、加密、转移,并细致地为自己的每个学生安排好了后续的指导老师。 他知道,自己这一生,无愧于国家,却唯独亏欠了最亲的家人,在交代完所有工作后,仅仅几小时,2012年5月31日,这位奉献了一生的院士溘然长逝。 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了马兰,永远守护着那片他奋斗了一生的热土,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就是对“马兰精神”最极致、最生动的诠释。
马库斯现在估计心里发紧。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祖父留给他的那本相册,会让他妈妈说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