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明白了宁夏西瓜卖不动的原因了!现在的宁夏西瓜除了中间沙瓤,边上的肉又硬,中间沙瓤水分少,有点干,瓜皮还厚,而且离瓜皮近一公分距离红瓤吃起来酸的,真心不怎么样。 西瓜需要有活力的土壤才能长得好,而现在许多田地几年下来都没有轮作,把同一种瓜一茬接一茬地种下去,时间一长,土地里的养分跟不上,微生物的环境也乱了,瓜藤再怎么努力吸收,效果都不好。 这样一来,产出来的西瓜自然不可能再有过去那种质量,鲜嫩多汁变成了干巴巴不甜。 为了让瓜田多出瓜、不卡壳,很多农户选择用嫁接的办法栽西瓜,这就是把西瓜苗嫁接到像南瓜或者冬瓜这类根上。 这样是能让瓜抗病、抗旱,理论上产量能稳住,不过养分输送和口感却不一样了。根系变了,果实积累的风味就跟纯种西瓜区别很大。 有的西瓜外表看着饱满,里头的味道却变得寡淡,没有小时候那股一口甜到心尖的感觉。有些瓜甚至一靠近瓜皮,肉质就变硬,带点酸味儿,吃着既费劲又没啥滋味。 滴灌、水肥一体化,这些技术本身有优点,本是为了更科学地浇水施肥,却被不少人用来一味提升产量。 追求大个头,大产量,瓜倒是个大了不少,可糖分和香气根本跟不上,吃到嘴里不是味儿。还有肥料用过头,那种本地土生土长的甜味就被稀释了,剩下的只是水水的、淡淡的口感。 零售商和客户买西瓜时,首先看到的是表皮。以前的宁夏瓜不大、皮薄、样子匀称,现在的瓜动不动就又大又沉,皮子厚得让人怕,切开来发现肉离皮一指地方堆着干棉絮似的东西,咬不动也没味道。 沙瓤口感也早就不沙了,甚至有的人吃完感觉嘴里还泛着点酸,真心找不回原来的那股清甜。很多老顾客说,买一次就后悔一次,这样下去,现在有些西安甚至都不怎么卖本地瓜了。 其实,宁夏西瓜的困境不只是个别农民或瓜农的问题,这背后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农业思路带来的后果。 为了应对种地难、市场需求大、地少人多,很多地方选择了追求高产、高效,用技术把土地剩下的活力挤得一干二净。 一开始瓜还能撑得过来,时间一长,种出来的瓜就变味儿了。过去靠风土长大的特色农产品,一旦偏离了节奏,不管是嫁接还是加大水肥,最后只能牺牲西瓜的品质。 到现在,消费者的信任也受到了影响。大家一开始都相信“国家地理标志”的招牌,现在发现纸上那几个字根本保障不了口感。说白了,品质和品牌之间的关系不能光靠宣传撑着。 如果宁夏的西瓜继续按照现在的方法走下去、土地不歇着休养、风味只靠技术拼凑,那“沙甜清香”的老味道可能真的要成回忆了。 对农民来说,这其实是一次提醒;对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个选择。到底是要追求产量还是守住品质,这问题摆在每个人面前。
这怕是假的吧,没见过这么大的西瓜呀!
【1评论】【1点赞】
万顷沙
我不知道专业术语怎么说,但是种农作物的土地也是需要休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