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收益的来源往往藏着两种逻辑:一种是“看得见的确定”,另一种是“猜不透的意外”。以美股标普500指数为例,过去二十多年的走势就清晰地展现了这两种逻辑的差异,尤其值得普通投资者琢磨。 2003-2015:靠业绩“稳稳赚钱”的黄金时代 从2003年到2015年的十几年间,标普500指数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市盈率长期稳定在17倍左右,像一个精准的“价值锚点”。但就在这个稳定的估值水平下,指数却实现了年化12.6%的复合增长——这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的收益都来自于企业业绩的真实增长。 简单来说,这十几年里,投资者不需要靠“赌估值上涨”赚钱,只要企业每年踏踏实实盈利增长,指数就会跟着“水涨船高”。哪怕中间经历了2008年次贷危机这样的“黑天鹅”,指数一度暴跌,但这种下跌更像是“天灾人祸”带来的短期冲击,而非企业价值本身出了问题。危机过后,随着企业业绩逐步修复,指数也很快回到了上升轨道。这种“亏业绩但不亏价值”的调整,只要你能扛住短期波动,最终总能等到业绩“回血”带来的收益。 2015年后:估值中枢跳涨,收益里多了“不确定的泡沫” 但2015年之后,美股市场悄悄发生了一场“估值革命”。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中枢开始大幅上移:从过去十几年稳定的17倍,一路攀升到如今的28倍,估值水平硬生生抬升了60%。这意味着什么?现在的指数上涨,不再单纯依赖企业业绩,很大一部分收益来自于“市场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同一份盈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科技巨头:苹果公司的市盈率从过去的15倍左右,涨到了现在动辄30倍;微软更是从20倍上下飙升至接近40倍。有人说这是“美股七姐妹”(核心科技巨头)的拉动效应,但即便剔除这些头部公司,以标普500指数的中位数市盈率来看,过去十五年也从16.5倍涨到了23.5倍,估值提升的趋势依然明显。 这轮估值抬升的核心驱动力,无疑是近年来AI产业革命的爆发。新技术带来的想象空间,点燃了市场的风险偏好——投资者愿意为“未来的增长潜力”支付更高的溢价。但问题在于:这种靠估值提升赚的钱,本质上是“不确定的”。 估值的钱:靠运气还是靠眼光? 没有人能在2015年精准预测到AI革命会以如此迅猛的姿态重塑市场,就像没有人能提前知道估值会从17倍一路涨到28倍。这种“估值泡沫”的钱,赚的时候很痛快,但背后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当市场情绪降温、技术革命不及预期,或者资金开始“用脚投票”时,高估值带来的收益可能会一夜之间蒸发。 对比来看,2003-2015年那种“靠业绩稳稳赚钱”的模式,虽然每年12.6%的收益不算“暴利”,但胜在扎实——只要企业盈利逻辑不变,收益就有“保底”;而2015年后加入的“估值提升收益”,更像是一场“锦上添花”,但这朵“花”何时凋谢、会不会变成“镜中花”,谁也说不准。 说到底,投资收益的“确定性”永远比“涨幅”更重要。看懂标普500的估值变迁就会明白:靠企业业绩增长赚的钱,是“时间的朋友”;靠估值泡沫赚的钱,可能是“情绪的馈赠”。前者需要耐心等待,后者则需要警惕“盛宴散场”的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要不要追高估值”,不如多关注那些能靠业绩持续创造价值的资产——毕竟,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真正“裸泳”。
重磅三连发!这是实实在在的大利好啊!在这个位置继续持股待涨!一、村里将更大力度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