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8-08 09:06:37

1964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还放出狠话:“我就是死和不和她睡在一起!”30年后,彭德华去世后,季羡林甚至拒绝四万元丧葬费,气得儿子和他断交了整整十三年!

季羡林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西语系,主修德文,那时候叔父怕他留学不回,就赶紧张罗婚事。彭德华比他大四岁,只上过小学,两人通过媒人撮合,婚礼简单得不行,就在村里堂屋办了。季羡林从头到尾没啥热情,他后来自己也说,这婚姻是封建包办的产物,像个枷锁套在他脖子上。他对彭德华没感情,婚后继续埋头读书,假期回家也只是短暂停留,从不拉家常。彭德华呢,就在家操持一切,1933年生下女儿季婉如,1935年生儿子季承。那年季羡林正好拿到清华和德国交换生的机会,收拾行李就走了,留下彭德华一人拉扯两个孩子。

留学德国那十年,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混得风生水起,专攻古代语言,学术上一步步站稳脚跟。可家庭那边,彭德华日子过得苦哈哈,村里人闲言碎语不少,她就低头干活,养孩子,维持生计。季羡林在德国租房住,房东女儿伊姆加德帮他打字整理论文,两人相处多了,季羡林对她动了心,但没离婚,也没带她回国。1945年战争结束,他学成归来,回到家时,孩子们已经长大,季婉如13岁,季承11岁,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爸没啥印象。季羡林也适应不了家庭生活,他更喜欢钻研学术,在北大当教授,翻译古籍啥的。彭德华继续操持家务,两人分房睡,交流少得可怜。

到了1964年,季羡林已经在北京北大安顿下来,儿子季承买了张双人床,准备让彭德华从济南过来长住。他一听这消息,就不乐意了,直接让人把双人床拆了,换成两张单人床。彭德华来了后,两人还是各睡各的,日子过得像陌生人。季羡林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东方学研究所所长,写书讲课,名声越来越大。可家庭这边,裂痕越来越深。彭德华身体渐渐不行了,她独自承担家事,季羡林很少过问。儿子季承看着母亲辛苦,对父亲积累了不少怨气。季承小时候父亲不在,长大后父亲还是忽略家庭,他觉得父亲欠母亲太多。

三十年后,1994年,彭德华病重住院,季羡林去医院看了一眼,就走了,所有护理事儿都落在季承身上。彭德华走后,丧葬费要四万元,那时候这笔钱不算小。季羡林对儿子说,他出两万,让季承出两万。季承一听就火了,他觉得这钱应该是父亲全出的,毕竟母亲一辈子为家庭付出那么多,父亲却没尽到责任。两人吵起来,季羡林一气之下,说要断绝父子关系。季承也倔,转身就走,从此不联系。这断交就是十三年,季承在外面过自己的日子,季羡林继续在北大搞学术。季承后来在回忆录里写过,父亲在家庭上冷漠吝啬,对母亲和孩子缺乏关爱,这事儿让他心里一直有疙瘩。

季羡林的婚姻,本质上就是旧时代包办的产物,他自己也承认,没感情基础。留学时爱上伊姆加德,却没勇气离婚,回国后就这么维持着表面夫妻。彭德华一辈子忍着,操劳到老。季羡林在学术上成就斐然,翻译了《罗摩衍那》,研究东方文化,影响深远。可在家庭上,他没处理好,儿子怨他抛弃家人,忽略亲情。这事儿说白了,反映出知识分子那一代的纠结,一方面追求自由爱情,一方面被传统道德绑着。季羡林晚年还写过回忆,承认自己对家庭有亏欠,但就是没行动。季承觉得父亲无情,母亲的辛苦全白费了。

断交那些年,季羡林独居北大朗润园,继续教书育人,学生们敬他如师长。可家里空荡荡的,彭德华的影子没了,季承也不来。2008年,季羡林97岁住院,季承听说后,终于去了医院,两人握手言和。季承说自己来请罪,季羡林说对不起孩子。这和解来得晚,但总算有个了结。2009年季羡林去世,享年98岁,留下浩瀚著作,也留下家庭的遗憾。季承整理父亲遗物时,看到那些日记,里面记录了对家庭的冷淡,他叹气,但也没多说。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